中医治疗外感病重舌象,治疗杂病重脉象
察舌与诊脉,作为中医四诊中的两大特色,各有千秋,却常常相辅相成,共同揭示着疾病的深层奥秘。它们如同两把精密的钥匙,为我们打开疾病表象下的真实世界。
察舌,即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性质。舌为心之苗,舌象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心神的盛衰和气血的盈亏。在外感急症中,舌象的变化尤为迅速且明显,因此验舌成为了判断病情进退、吉凶预后的重要依据。例如,舌苔黄厚,多提示热邪内盛,病情较重;舌苔剥脱,则可能表示正气不足,病情危重。
而诊脉,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感知其跳动的频率、力度、节律等,来推断脏腑的功能状态和气血的流通情况。脉为血之府,脉象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虚实。在内伤杂病中,脉象往往更加复杂多变,因此诊脉成为了首要之选。例如,脉象洪大有力,多提示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脉象细弱无力,则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总之,察舌与诊脉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判断病情进退、吉凶预后的关键依据。因此,中医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这两项技能,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外感六淫及疫疠之气,这些致病因素虽在脉象上有所反映,但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更能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进程。舌象的灵敏性使其成为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依据。历代温病学家在舌诊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在观察舌质时,我们发现若温热之邪侵犯卫表,则仅舌边尖部位发红,如同初升的太阳,预示着疾病的初起阶段。随着热邪由表入里,进入气分,整个舌头呈现红色,如同烈火燎原,暗示着病情的加剧。若病情进一步发展,由气分进入营分,舌质则会转为绛紫色,仿佛深夜的天空被紫红色的晚霞所笼罩。当病情危重,热邪深入血分,舌质则呈现深绛色,如同被墨汁染过的布匹,标志着热邪已深入脏腑,病情危重。
舌苔的变化同样具有丰富的临床意义。舌苔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再变为灰色,最终变为黑色,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热邪由浅入深的过程。白色舌苔代表病情较轻,黄色舌苔表示热邪加重,灰色舌苔则预示着热邪深入,而黑色舌苔则代表着热邪极盛,病情危重。
此外,在温病察舌时,我们还应以手扪之,以感受舌质的温度和润燥程度。舌质的温度可以反映体内气血的寒温状况,而舌质的润泽程度则可以揭示津液的盈亏情况。若阴液受损导致胃阴不足,则舌苔白而干燥;若肾阴不足,则舌质红而干燥。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
当外感初起时,若舌面涎多苔厚且舌质出现裂纹,舌尖部位发红,这通常是内有伏热兼有新感的表现。在治疗上,我们应先采用辛凉开透的方法以解散表邪,待表邪解散后再以清内伏之热为主。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把握疾病的进程,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舌苔在诊断时病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待杂病的舌苔,则需持更为审慎的态度。它虽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以消渴之症为例,即便患者舌苔呈腻,养阴润燥药的运用亦不受其影响。然而,在施药过程中,我们需保持手法轻灵,避免过度滋腻。为了更好地调理,不妨在清养方剂中巧妙地加入藿香、佩兰、白蔻、苍术、陈皮等药材,以达到调和的目的。
若因腻苔而大量应用半夏、厚朴、草果、草蔻等苦温燥湿的药物,则可能会失之偏颇,甚至加重病情。同理,虚劳、肺痨等病症中,舌苔的作用也应予以适当的权衡。在内伤杂病,特别是针对久病体虚和高龄体衰的患者,脉诊的意义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情境中,浮、中、沉三候中,沉候的诊察尤为关键,因为它更能揭示人体内部的真实状况。
例如,面对久病之人,其症状可能表现为面红、心烦、口渴喜饮、汗多,但脉象却可能细弱无力。这种情况下,证似阴虚火旺,实则是气阴两虚。因此,治疗时不能单纯以阴虚为论,更不能草率地使用苦寒泻火的药物。相反,应重用甘温益气的药材,逐步恢复气阴平衡,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若忽视脉象,仅凭阴虚火旺之象便轻率地施以滋阴泻火之剂,则可能导致气更虚,阴更难复。因此,医者务必审慎行事,以免误人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