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不能轻视,也不可玄乎其玄
诊脉,这一古老的医术手段,既不能过分神化,使其笼罩在玄妙莫测的迷雾之中,也不能轻率地贬低,将其简单地视为一根桡动脉的跳动。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诊脉同样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西医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能够诊断出诸如甲亢、发热、严重贫血等病状,这些病状在脉搏上表现为水冲脉。同样,当心包积液或心包炎出现时,脉搏会呈现出奇脉的现象,即在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这些现象都是西医通过诊脉来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然而,诊脉的精髓并不仅限于西医。中医的诊脉更是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中医诊脉不仅关注脉搏的跳动速度和力度,还注重脉搏的形态、质感、节律等多方面的变化,从而能够揭示出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复杂关系。这种诊脉方法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医的独特疗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因此,我们应当对诊脉这一医术手段保持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诊脉都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诊脉这一传统医学的精髓,推动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临床上,脉象的细微变化往往能揭示出病人身体内部的状况。当脉象表现为弦滑有力而数时,这往往意味着病人体内痰火偏旺,这种情况在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中尤为常见。而结代脉的出现,则明确指示了病人存在心律不齐的问题,正如古代医学经典《伤寒论》所言:“心动悸,脉结代”。
当濡脉在发热病人中出现时,这在西医中被称为相对缓脉,它是诊断伤寒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中医看来,这种脉象往往与湿热为患有关,而湿热之病多缠绵难愈,需要耐心调理。
值得一提的是,脉搏是受植物神经支配的,它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因此它能够真实反映人体内部的客观情况。这为中医的辨证用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曾经有两位月经刚过4~5天的病人,通过诊脉,医生断定她们已经怀孕。其中一位是闭经患者,月经只来了一次,但仅凭诊脉就确定她已有身孕。最终,这位患者还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言:“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当然,这种妊娠滑脉在体质壮实的女性中更为明显,而在体质弱小的女性中则可能不太明显。
然而,也有例外情况。例如,东南大学某院士顾某某,他患有多脏衰,病实体虚,久病卧床。按常理来说,他的脉象不应当出现弦大有力的特征,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种脉证相反的情况往往预示着患者预后不良。果然,不到三个月,这位高人便离世了。这让我们深感痛惜,但同时也证明了中医凭脉断病的准确性。
古人对诊脉的重视和考究程度可见一斑。《伤寒论》开首第一条便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表明古人在论述病症时,总是先将脉象放在前面。同样,《金匮要略》的通篇题目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而《千金要方》在辨治脏腑病证时也是以“脉论第一”置于篇首。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古圣先贤对诊脉的高度重视。
浮脉,这一脉象,在中医诊断中独具特色。当邪气侵犯人体表面时,气血会奋勇抵抗,驱邪于外,此时脉象便应之而浮。因此,我们常说“浮脉为阳表病居”,意味着浮脉的出现往往与表证相关。进一步而言,“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这告诉我们,即使病人表现出头痛、恶寒等表证症状,但如果脉象不浮,我们也不能轻易断定其为太阳表证,更不宜贸然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
然而,若病人的脉象呈现浮态,这便意味着人体气血充盈于表。无论其患何病,病程长短如何,我们都应首先考虑这可能是表邪未解,或是由表邪不解引发的其他疾病。因此,在治疗时,我们应当顺应气血的运行趋势,引导邪气排出体外。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汗法,对于肾炎水肿、急性泻痢、黄疸型肝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荨麻疹等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疗效。多年来,我一直想将这方面的经验整理成一篇名为“汗法的变通应用”的文章,分享给更多的医者。
当然,虽然浮脉多主表,但并非所有浮脉都表示表证。例如,脉象浮大而按之空虚,或尺部独不足的,往往是阳虚烦热之病人所表现出的脉象,这与我们常说的“如水漂木”的浮脉有所不同。同样,沉脉多主里,数脉主热,迟脉主寒,脉搏有力属实,无力主虚,这些都是中医诊断中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以此类推,深入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