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脉证、病势上辨阴阳

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医学领域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去伪存真。在辨证的过程中,阴阳是我们最重要的纲领。通过阴阳的辨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阴阳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疾病的真正原因。

以蒋阶平内眷刘氏的病例为例,患者病程已长达月余,经过多位名医的治疗,病情反而越发严重。我受邀前往诊视,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得知患者每日酉刻发寒,四肢冷至肘膝,三更时分转为热,但仅限于四肢,五更时分热退,面色微红,口渴但不欲饮,食欲不振,小便色赤而少,大便已有十七日未行。

诊其脉,六部沉微,舌色嫩红,苔粘滑,心中烦热胀闷,坐卧不安。前医认为是阴虚火结,但我却认为这并非阴虚火结之症。沉微之脉,乃阴脉也。四肢为诸阳之末,四肢独冷,说明阳微。寒热在阴分之时,交阳分则退,此乃阴邪也。渴不欲饮,舌红苔滑,面有红光,心中烦闷,此乃阴盛于内,逼阳于外也。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此乃阴结于内,输机失职也。

综上所述,此症定属水饮之症,而外显假热之象。若用阴药,则是以阴益阴,为助邪也。因此,我选用苓桂术甘汤加细辛厚朴与服,当晚病情即有明显好转,肢凉亦减轻。三服后,小便清畅,大便下行多次,舌苔满布,舌色转白,脉亦起矣。再用六君子汤调理,患者寝食如常而安。

由此可见,在寒热错杂、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阴阳为纲,仔细辨析阴阳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疾病的真正原因,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初诊之时,前医错误地将病症辨识为阴虚火结证,这无疑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结果。然而,真正的医术高手并不会被假象所困,他们会透过表象洞察真相。后医便以阴阳为纲,深入辨析,从患者的脉象中辨识出阴脉,阳微、阴邪,进一步揭示出阴盛于内、逼阳于外的假象,以及阴结于内、输机失职的二便失常。这种对病症的精准辨识,正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我曾遇到一位特殊的病人,他是一位年轻的农民。他的病情非常特殊,每到夜晚23时至1时,腹痛就会发作,痛苦难忍,甚至在床上打滚,甚至以头击墙。当地医院尝试了各种中西药治疗,但均未能奏效。我接诊时,仔细询问了患者的情况,发现他白天并无其他不适,每天都能正常劳动,只是非常害怕夜晚的来临。我注意到他的脉象呈现出弦象,这提示我他的病情与阴阳失调有关。

我深入思考了昼夜阴阳消长与患者发病的关系,认为他的病症是阴阳不调在营卫不和上的表现,且与足厥阴经之营气不足有关。因此,我采用了桂枝加芍药汤进行治疗,原方原剂量,结果六剂药后,患者的病痛就得到了缓解,至今已过去27年,他的病情再也没有复发过。这充分证明了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