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核心配穴
长期性久站久坐会导致腰部受力增大,出现腰部韧带和肌肉过度疲劳,引发慢性腰痛,还会出现局部酸胀或者疼痛,影响腰部正常活动。如果受到冷空气刺激也会导致疼痛加重,慢性腰痛也因此成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从经络辨证理论出发,治愈慢性腰痛,取穴精准、有效且适用广泛。
医案刘某,女,57岁,已步入退休生活的她,于2022年3月15日辗转来到诊所,希望能找到困扰她两年多的腰痛的解决之道。她的腰痛如同顽疾,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困扰。
刘某自述,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她的腰背及臀部便出现了酸痛的症状。无论是前屈还是后仰,腰部都如同被紧箍咒束缚,疼痛难忍。长时间蹲下后,站立直腰更是如同酷刑,双腿酸软无力,仿佛随时都可能瘫倒在地。夜晚的睡眠也带给了她无尽的困扰,心情因此变得烦躁不安。
查体结果显示,刘某的腰椎生理曲度已经变直,腰部各方向活动受限,肌肉紧张,腰方肌压痛明显。而各种试验,如直腿抬高试验、加强征、股神经牵拉试验、屈髋屈膝试验等,均为阴性。此刻的她,虽然神志清醒,但腰背部的疼痛使她无法自如地活动,双下肢酸软无力,行走艰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显示出她的身体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痛苦。
辅助检查的结果更是令人忧心,腰椎CT、MRI显示,刘某的腰椎退行性改变,腰3/4、腰4/5椎间盘膨出,相应硬膜囊前缘轻度受压。这无疑给她的腰痛雪上加霜。
在中医看来,刘某的腰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病候。治疗时,我们以经络辨证为指导,循经取穴,配合调神益智法、背俞穴透刺法,旨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腰痛的目的。
我们选用了攒竹穴、足运感区、天柱穴等穴位,通过不同的操作手法,如经颅针刺刺激疗法、透刺等,刺激穴位,使气血流通,疼痛得以缓解。经过四诊的针灸治疗,刘某的腰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腰部转侧运动幅度增大,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可以在针灸结束后自由地进行俯仰、转侧和旋转等动作,坐立自如,如同换了一个人。
最终,我们评价刘某的病情为痊愈。看着她满面笑容地离开诊所,我们深感欣慰。这就是我们作为医生的使命和责任,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摆脱病痛的困扰,让他们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
治疗原则:经络辨证,循经取穴,配合调神益智法、背俞穴透刺法。
选穴配方:攒竹穴(双侧)、足运感区(双侧)、天柱穴(双侧)、肝俞透胆俞穴(双侧)、脾俞透胃俞穴(双侧)、三焦俞透肾俞穴(双侧)、中脊俞透白环俞穴(双侧)、委中穴(双侧)情感区。
操作手法:足运感区、情感区运用“头针刺激疗法”;攒竹穴以得气为度;天柱穴,针尖斜向颈椎方向刺入1.5寸深,以得气为度;背俞穴透刺稍加捻转,以针刺部位色泽变红、充血,表现出一条较宽的红线效果最好;双委中穴直刺得气,气至病所,出现向腰部感传即止。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径深邃而神奇,它如同一条巨龙蜿蜒而下,从头顶穿越而入,深入脑海,又转而向下,沿着颈项、肩膀,直至腰间。这条经脉,它贯穿了我们的整个背部,与肾脏紧密相连,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通道。
依据中医的治病原则,“病在下者高取之”,意指当疾病出现在身体的下部时,我们需要从上部进行治疗。而攒竹穴,位于眉头的凹陷处,正是疏通背部气血的关键所在。通过刺激这一穴位,我们可以使气血顺畅,经脉通畅,从而消除疼痛。
此外,《四总穴歌》中提到“腰背委中求”,意指当腰部和背部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寻求委中穴的帮助。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侧,针刺此穴可以调节阴阳,理气活血,对于缓解腰背部疼痛具有显著效果。
而天柱穴,在《甲乙经》中被描述为“足太阳脉气所发”,它是手足阳经与任督脉的交会之处。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天柱穴位于斜方肌的起始部,其下有丰富的神经。针刺此穴后,针感持续时间可达20小时之久,对于治疗颈项疼痛具有明显的效果。
背俞穴的透刺则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致痛因子的代谢,从而缓解背部的疼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足运感区”这一穴位,它相当于左右神聪穴。在穴位解剖结构下,它位于大脑皮层的旁中央小叶,这里是尿便中枢和下肢的感觉运动中枢。因此,刺激这一穴位对于治疗皮层尿便障碍具有特殊的疗效。同时,它还能有效治疗腰部以下的各种感觉异常,包括疼痛、麻木、烧灼或厥冷等。
在中医的理论中,久病则伤神。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经曰“上守神,粗守形”,这意味着在治疗疾病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的形态,更要守护好患者的精神。情感区的选取,正是基于这一原则,通过刺激这一穴位,我们可以调神益智,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