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多发,如何用好射干麻黄汤

肺系疾病的发生、复发与加重皆与肺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肺为华盖,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凡外邪侵袭人体,不从皮毛而客必由鼻窍而入,故六淫外邪最易侵袭肺卫;又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而致宣肃失司。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既易生寒,又易化热。

肺之寒不仅与外邪性质有关,即肺因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不同,则其证有寒热之别;还可以内因肝火犯肺、痰热壅肺、胃肠蕴热蒸肺、肝肾虚火灼肺、痰瘀化火伤肺等导致肺热证;而痰浊阻肺、水饮伏肺、饮停胸胁等皆因瘀滞过久而化热。另外,肺之寒热亦与人之体质密切相关。

大凡阴虚阳盛之体,邪易从阳化热;气虚、阳虚之体,邪易寒化。然而不论风寒、风热,“射干麻黄汤”均可应用。关键点在于生麻黄用量可以根据寒热之偏执酌情加减。

临床所见的射干麻黄汤证极少是单纯典型的风寒证、风热证,或兼杂他证或由于个人体质等影响向他证转化。

因此,重视兼证的出现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比如喉咙疼较重者,可加重楼以清热止痛;喉咙痒者,西医学考虑为气道高敏反应,可加苦参、白鲜皮以祛风止痒、抑制过敏反应;

若患者出现纳差,则可加用砂仁、青皮、陈皮以健脾化痰。

若服药后症状改善,但仍有喉咙红,可加用凉血化瘀药,比如忍冬藤、刘寄奴。

患者,陈某,女,37岁,初诊:咳嗽气喘伴喉中有声半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气喘,自服了些感冒止咳消炎类药,不效,遂诊!

刻下症:患者恶寒身冷,咳嗽,咳吐白色粘痰,咽痛咽干,喉中常有声响,夜时尤甚,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浮滑。

方证辨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笔者体悟到患者恶寒,咳白粘痰,喉中有声,故选之。患者有咽痛加桔梗,咽干加石膏。

处方:射干15g,麻黄15g,生姜15g,细辛10g,清夏15g,五味子15g,紫苑15g,款冬花15g,生石膏30g,桔梗12g, 大枣20g。水煎服。

二诊:患者诉服完一剂即未再有喉中声,咽痛咽干即止,咳吐白清痰,身疲舌质略胖,脉沉滑。

处方:陈皮15g,清夏15g,云苓30g,白术15g,党参15g,生甘草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10g,杏仁10g。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电话随访,己无不适。

按语:此案为寒饮郁肺,饮邪化热所致,用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用生石膏清热,桔梗利咽止痛排痰,《巢源》: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本方治疗哮喘,对于减轻症状,能起到较好的疗效,但不易根除,前人对哮喘病曾提出”在上治肺,在下治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的原则,二诊时咳喘己平,仍有白清痰故用六君子汤调补脾肺,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清除痰邪,兼利肺气,气化则饮消,以治其本。

中医强调人体“阴阳调和”,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应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变化可以治疗多数肺系疾病,而具体运用得当,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寒热并用:机体外感风寒之邪不解,入里郁而化热;或素有内热,复感外寒之邪,导致外寒内热之证。若单用辛温药物以散表寒恐热盛,仅用寒凉药物以清里热恐碍表寒,故治之须寒热并用。

②药量、药味要小:肺为娇脏,一旦被侵犯,治疗当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为原则,用药以轻清、宣散为贵。

③用药疗程宜短: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肺系疾病的寒证和热证转化很快,往往一两日就可变化。

④重视机体变化,调畅气机:辨治肺系疾病时特别重视气机的升降出入变化,无论是肺脏自身疾病的宣降失常,还是肺肾、肺肝、肺胃以及肺肠等脏腑之间的气机失调,其病机总以“肺失宣降通调”为中心环节。

⑤辅以补肾:肺虚久病及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故肺系疾病后期要适当佐以补肾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