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治疗哮喘的方法

哮喘,这被人们俗称为“吼病”的病症,是一种让人呼吸受困的顽疾。当提及“哮”,我们不禁会想到呼吸急促,仿佛喉咙间有痰鸣音缭绕,使人听之心生忧虑。而谈到“喘”,则是那种气息短促,患者有时需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才能勉强维持呼吸。这两种症状在临床上常常同时出现,使得在诊断时难以明确区分,因此常常被合并叙述。

哮喘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病证,它的反复发作特性让人倍感困扰。不论春夏秋冬,这病都可能随时发作,让人措手不及。尤其在寒冷季节或气候急剧变化时,哮喘的发病率更是明显上升。患者在这段时间里,如同生活在薄冰之上,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病魔所困。

哮喘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在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当哮喘发作时,患者常常感到胸闷、气急、咳嗽不止,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无法掌控自己身体状况的感觉,让患者倍感无助和绝望。

因此,对于哮喘这一疾病,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到寒冷的刺激;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哮喘的发作,让患者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


哮喘的病因病机纷繁复杂,但大致可归结为外邪侵袭和内因损伤两个方面。当风寒或风热之邪侵入人体,首先攻击的是肺脏,导致肺气受阻,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若人体体质偏颇,对某些外界物质如花粉、烟尘、漆气、异味等过敏,同样会影响肺气的正常宣发,使得津液不得正常布散,凝结成痰,气道因此变得不利,从而诱发哮喘。

此外,脾胃功能的失调也是哮喘的重要诱因。若脾胃不和,运化失常,过食咸味、肥甘厚味,或进食虾蟹鱼腥等发物,均可导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这些痰浊上干于肺,进一步壅遏肺气,使气道更加不畅,从而引发哮喘。久病体弱、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因素,也可导致哮喘的发作。

在哮喘的发展过程中,实证和虚证往往相互转化。初病时多属实证,表现为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但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正气逐渐耗损,转为虚证。肺虚则呼吸短促,自汗形寒;脾虚则中气不足,胸痞便溏;肾虚则摄纳无力,动则喘甚。若累及心脏,则心阳不振,出现神昏、烦躁、紫绀、肢冷等危重症状。在急性发作时,虚证患者亦可表现出气郁痰壅、阻塞气道的本虚标实证候。

因此,哮喘的治疗需综合考虑病因病机,既要驱邪外出,又要顾护正气,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辨证论治〕 

体针 

(一)

哮喘实证的两种类型各有其独特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

首先是寒饮伏肺型。当人体感受风寒,寒邪与体内的水饮相结合,形成寒饮,进而伏于肺部,阻塞气道。这种情况下,患者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喉咙中发出哮鸣音,胸部感觉憋闷,咳嗽频繁,咳出的痰液稀白且多泡沫,难以咳出。同时,患者还会感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疗这一类型哮喘,治则应以散寒宣肺平喘为主。我们可以选取手太阴经和足太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列缺、尺泽、肺俞、风门等。列缺和尺泽能够宣肃手太阴经气,有宣肺解表、化痰平喘的功效;而肺俞和风门则能宣发足太阳经气,起到祛风散寒、宣肺平喘的作用。若患者伴有头痛、肩背酸痛等症状,可加温溜以疏筋止痛。治疗方法上,我们采用毫针刺用泻法,背部穴位可加灸或拔火罐。

另一类型是痰热遏肺型。当人体感受风热,热邪与体内的水饮相结合,形成热饮,进而伏于肺部,导致肺失清肃。这种情况下,患者会表现出咳喘气粗,面色赤红,发热有汗,痰液粘稠色黄,难以咳出,烦闷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疗这一类型哮喘,治则应以宣肺清热、化痰平喘为主。我们可以选取手太阴经和阳明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中府、孔最、合谷、大椎、丰隆、膻中等。中府和孔最能够宣肺解表、化痰平喘;合谷和大椎能够疏表散热清肺;丰隆则能调理脾胃、运湿化痰;膻中则能宽胸降气平喘。若患者喘息症状严重,可加肺俞、云门拔火罐,以宽胸定喘。治疗方法上,我们采用毫针刺用泻法,中府需斜刺,膻中则需沿皮刺。

(二)哮喘虚证的症状呈现为一种渐进性、慢性的疾病表现。久病使得肺气逐渐耗损,导致患者面色苍白,气息短促,言语无力,咳嗽声音低微。自汗恶风,体质虚弱,舌质淡红,脉象软弱,均显示了肺气不足的明显症状。当肺阴亦虚时,除了咳喘外,还会出现口干鼻燥,咽喉不利,面红或颧赤,舌质红赤,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症状。

脾虚则会导致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闷不适,身体倦怠,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症状。舌象表现为舌胖嫩,舌苔厚腻,脉象濡弱,这些都是脾虚湿困的典型表现。

哮喘久病,肾虚不能纳气时,患者面色黧黑,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神疲乏力,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这些症状均反映了肾不纳气的病理状态。

若心气虚弱,心阳不振,则会出现心悸,多汗,神昏,口唇指甲青紫,四肢欠温,舌有紫点,脉象微细或有歇止等心阳虚衰的症状。

在治疗上,应以扶正培本,化痰平喘为原则。取手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正气,驱邪外出。定喘、太渊、膏肓、肺俞等穴位是常用的治疗穴位。其中,定喘是止喘的经验穴,能迅速缓解症状;膏肓主治虚劳咳嗽气喘,多用于慢性哮喘;太渊是手太阴经的土穴,配肺俞补土生金,有助于恢复肺的功能。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还可以加减穴位以增强治疗效果。如肺脾两虚时,可加脾俞、足三里,以健脾和胃,扶助后天之本;肺肾两虚时,可加肾俞、太溪,以补肾纳气,培补先天之本;若肺气心阳双虚,出现虚脱症状时,可加内关、神门以强心,灸气海、关元、命门以防脱;虚喘兼外感者,可参考实喘证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针宜补法,或补泻兼施,或用灸法。补法可以增强正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补泻兼施可以调和气血,消除病理因素;灸法可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通过合理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哮喘虚证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耳针与耳穴,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中,承载着无尽的治疗智慧。平喘、下屏尖、肺、神门、脑、屏间、下脚端,这七个穴位,如同七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对呼吸系统的精心呵护。实证时,我们以强刺激唤醒身体的自愈力;虚证时,则采用轻刺激,温柔地引导身体回归平衡。每次精心选取2~3个穴位,让银针轻轻刺入,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这样的治疗,既是对身体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而伏灸,更是中医的瑰宝。取穴肺俞、膏肓、脾俞、肾俞,这四个穴位,如同四道坚实的屏障,守护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艾炷如枣核大,隔姜灸,每穴3~5壮,不发泡,皮肤微红为度。这种疗法,既温和又有效,每日一次,在三伏天施灸,更是对哮喘缓解期的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

无论是耳针耳穴,还是伏灸,都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更加敬畏和珍视自己的身体。

〔应用例案〕 舍弟登山,不期遭遇骤雨,被雨水淋湿,一夜间气闷难当,几乎无法救治。每当他见到亲人,眼中总是含着泪水,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离别之意。我察觉到他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于是尝试针灸百会穴,然而效果不佳。于是,我改按他的肺俞穴,他痛苦地告诉我,疼痛如同锥刺一般。我果断地采用火针微刺之法,片刻间他便恢复了正常。

自那以后,我与人治疗哮喘时,只针对肺俞穴,而不再触碰其他穴位。但前提是,只有当患者肺俞穴没有疼痛感觉时,我才会考虑针灸其他穴位。

曾有一位名叫李XX的年轻女子,年仅20岁。她告诉我,自己阵发性呼吸困难已有四年之久,近两周来因感冒而反复发作,并伴有咳嗽。我仔细观察了她的症状,她呈现出急性痛苦病容,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无法平躺,喉中痰鸣不断,面色青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听诊时两肺满布哮鸣音。

我迅速取出了针具,选择了喘息、肺俞、合谷三个穴位。针用泻法,数分钟后,她的主要症状明显减轻。20分钟后,症状完全消除,两肺听诊时哮鸣音也基本消失。她的脸上逐渐恢复了血色,呼吸变得平稳。李XX及其家人对我的医术赞不绝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文献摘录〕诸喘气急,是人体气息不畅,呼吸艰难的病症。在中医针灸疗法中,针对此类病状,常选取天突、璇玑、华盖、膻中、乳根、期门、气海等穴位,以及背脊中第七椎节下穴进行施灸。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胸腹部和背部,能够调理气息,舒缓呼吸,缓解哮喘的症状。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针对哮喘的治疗,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在针灸治疗中,常选取璇玑、华盖、膻中、肩井、肩中俞、太渊、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施灸。这些穴位能够调和肺气,舒缓呼吸,缓解哮喘的发作。

此外,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针灸疗法还可以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在发作期,常选取定喘、大杼、内关等穴位;在缓解期,则根据肺、脾、肾的虚实情况,分别选取肺俞、尺泽、地机、脾俞、中脘、足三里、肾俞、中极、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施治。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兼症情况,适当加减穴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对于哮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一项观察64例哮喘患者的研究中,经过两个疗程以上的针灸治疗,有效率达到了71.8%。其中,单纯针刺可以立即控制哮喘发作,减少发作次数;而针后加拔火罐,则可以提高近期疗效。另外,化脓灸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在选定的穴位上施灸,能够调和肺气,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缓解哮喘的症状。在一项治疗299例哮喘患者的研究中,临床控制率达到了10.1%,显效率为19.1%,好转率为41.5%,无效率为29.4%。

总之,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够缓解哮喘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针灸疗法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针灸疗法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拔罐等,以提高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