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肺痨

肺痨,这一古老的疾病名称,如今我们更常称其为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它的症状多种多样,如咳嗽不止、咳血鲜红、胸闷如窒、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等。这些症状犹如一道道阴影,缠绕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困扰。

在古代文献中,肺痨被赋予了“传注”、“传尸”等名称,形象地描绘了其传染性的特征。此外,还有“骨蒸”、“痨瘵”等名称,这些名称都源于疾病的症状和预后。

关于肺痨的病因病机,我们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外因主要是感染痨虫,它侵入肺脏,导致肺阴受损。内因则与机体的正气不足有关,当身体的抗病能力下降时,更容易受到痨虫的侵袭。这两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当痨虫侵入肺脏后,肺阴受到损害,导致肺的功能失常,出现咳嗽等症状。虚火炼液成痰,使得痰液增多。肺络受损则会导致咯血和胸痛。津液亏乏则会引起咽干、口燥等不适感。阴虚火旺则会导致潮热、盗汗等症状。而中气不足则会使患者感到气短喘息,身体逐渐消瘦甚至出现浮肿。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肺痨,症状繁多,病情多变。初起之时,患者轻度咳嗽,疲倦乏力,食纳不佳,体重减轻,胸中隐痛,痰中偶带血丝。这些症状虽轻,却不可小觑,因为它们预示着疾病的悄然侵袭。随着病情的加重,咳嗽愈发剧烈,干咳少痰,午后潮热,两颧发赤,盗汗不止,皮肤干燥,心烦失眠,胸痛加剧,咯血量增多。男子遗精,女子经闭,舌质红赤,苔少,脉细而数,这些症状交织在一起,使得患者痛苦不堪。

若病久不愈,病情日趋加重,患者将极度消瘦,声音嘶哑,气息短促,或大量咳血,或面及下肢浮肿,食少便溏,舌质光滑,脉象微细。更为严重的是,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息微、肢冷汗出、脉象细数无伦、阴竭阳微等危候,这是肺痨病情恶化的表现,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治疗上,我们采用体针疗法,以养阴补肺、益气健脾为治则。取手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处方包括尺泽、肺俞、膏肓俞、大椎、三阴交、太溪等穴位。尺泽为肺经合穴,配肺俞以养阴润肺;膏肓俞主治诸虚百损,是治疗肺痨的经验要穴,配大椎以调补肺气,固本培元;三阴交健脾益肺;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补肾阴。诸穴同用,有补虚抗痨之功。

针对不同的症状,我们还需要加减穴位。如有潮热,可加鱼际、劳宫以清心肺之热;盗汗加阴郄、复溜以敛阴止汗;咯血加中府、孔最、膈俞以清肺止血;音哑加照海以清热利咽;遗精加志室以补肾固精;闭经加血海以理血调经;肢冷可灸关元以培补元气。

在治法上,阴虚阳亢多用针法,阴虚宜用灸法,背部俞穴可施瘢痕灸法。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耳针疗法,取穴包括肺区敏感点、脾、肾、屏间、神门等穴位。刺法一般可用毫针法、电针法,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通过这些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肺痨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应用例案〕张××,这位34岁的男性患者,自1962年4月的一次体检中,意外地被诊断出患有浸润型肺结核。经过胸部X线的进一步检查,这一诊断得到了确切的证实。疾病的阴影笼罩在他的心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积极寻求治疗的方法。

1963年2月,张××的病情出现了新的变化。他开始发现晨间痰中夹带着血丝,这无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困扰。再次进行胸部X线摄片后,结果显示左上肺出现了一个空洞,这让他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尽管如此,张××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自觉仅有胸痛及睡眠不佳,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

为了治疗肺结核,张××于1962年5月开始服用异肸肼、对氨柳酸钠等药物,并曾注射过30克的链霉素。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发现效果并不显著。面对这种情况,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开始尝试其他的治疗方法。

1963年6月,张××选择了瘢痕灸治疗,并停用了之前所有的抗痨药物和其他疗法。他选择的穴位包括大椎、肺俞、膏肓以及膈俞、胆俞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先在他的施灸穴上注射了约0.5毫升的2%普鲁卡因进行局麻,然后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上点燃施灸。每穴连续灸3~7壮后,再贴以灸疮膏药,让其局部化脓结痂。

经过两组穴位的顺序施灸(间隔1~2周),张××的病情逐渐好转。灸治二次后,他的胸痛症状完全消失,睡眠也开始好转。一个月后,他的睡眠趋于正常。10月中旬,他再次接受了胸部X线摄片复查。结果显示空洞已完全闭合,病灶趋向稳定。更令人欣喜的是,痰菌检查二次均呈阴性。这一结果让张××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文献摘录〕传尸骨蒸与肺痿之症,历代医家多推崇针灸疗法。《针灸大成》中明确指出,膏肓、肺俞、四花穴是治疗此等病状的关键穴位。对于久咳劳热的患者,肺俞穴的灸治更是经典之法。在现代医学的实践中,当面临接受抗痨药物治疗的患者,其症状如胸背痛、咳嗽、遗精、盗汗、咯血、食欲不振、发烧、手脚发烧、失眠、头痛、头昏、手足麻木、关节痠痛等,持续较长时间且较为痛苦时,针灸治疗便显得尤为重要。

医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镇静法;而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则可采用抑制法。留针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之间,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根据大量的临床统计与分析,针灸治疗对于这些症状大多数都有显著的疗效,特别是遗精、盗汗、咯血、消化不良、头昏头痛、关节痠痛、失眠、发烧等症状改善尤为明显。而对于胸背痛、咳嗽、四肢麻木等症状,针灸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一项涉及1034例患者的统计中,有630例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占总数的60.9%;363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减轻,占35.1%;仅有13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占3.98%。此外,将白芥子糊与拔毒膏结合使用,也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将2克白芥子糊摊于拔毒膏中心,贴敷在风门、肺俞、心俞、膏肓等穴位上,每次选一对穴,交替贴敷,一般贴敷1~3小时,当局部出现烧灼感时即可取下,每5天贴敷一次,连续治疗三个月。这种方法对于肺痨(空洞)的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洞龄在半年以内的患者,空洞闭合率高达34%。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洞龄在半年以上或一年以上的患者,针灸和贴敷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医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