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上,效不更方的度怎么把握

在临床上,患者常常会有许多关于复诊和中药处方的疑问。他们可能会问:“医生,如果我吃了药后病情有所好转,我是否还需要再次复诊?”或者“为什么两次开的药不一样?”以及“复诊时为什么需要调整药方?”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复诊时中药处方是否应该加减的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复诊时药方也需要随之调整,这被称为“药随证变”。然而,当首次开具的药方效果显著时,我们应保持原方,继续巩固疗效,这被称为“效不更方”。如果治疗没有效果,可能是辨证错误,这时需要及时调整药方。

有时,尽管辨证正确,但治疗效果可能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应更改药方,因为疾病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就好比我们走向一个目标需要三步,即使走完第一步,也需要继续走剩下的两步,否则前功尽弃。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前期的治疗有效,但疾病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必须根据疾病的新变化来调整药方。在临床上,许多疾病的疗效不佳,除了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与医生未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关。

以慢性胃炎为例,在疾病初期,当症状反复发作且较为严重时,其治疗方法与后期症状缓解后的治疗方法应有所不同。即使前期的治疗有效,也应根据不同阶段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复诊时是否更改药方需要根据疾病的动态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判断药方是否需要更改或加减。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医学的殿堂里,追求卓越的疗效是每位医生的神圣使命。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和人体生理的多样性,使得治疗效果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境地。在深入讨论疗效问题时,我时常与同事们感到困惑,为何某些临床报道中展示的有效率如此高,动辄声称80%甚至90%以上的成功率。这真的可能吗?有些同事开玩笑地表示,如果报道的有效率太低,恐怕会被人质疑专业能力。然而,这样的担忧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牺牲真实性来维护中医的声誉呢?

身为医者,我们不仅要敢于面对临床疗效的真实情况,更要从每一次治疗的经历中汲取智慧。成功的案例教会我们如何坚持正确的辨证思路,而失败的案例则督促我们反思和调整。正如“十问歌”中所言,“再兼服药参机变”,这要求我们细心观察患者过往的用药经历、反应和效果,这些都可能成为我们后续治疗的宝贵参考。

若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这无疑是对我们辨证思路的肯定,也为我们后续的治疗提供了信心。然而,若治疗无效,甚至病情恶化,患者感到更加痛苦,这便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此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正如驾驶一辆车,确定了目的地后,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向至关重要。若道路正确,我们便能迅速接近目标;而一旦发现方向有误,及时调整甚至回头,才是明智之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