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哪些妙招提高免疫力?

《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指的就是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的“防火墙”,是抵御疾病的重要防线,一个人只有正气充足,免疫力好,才不容易生病。

中医学特别重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认为未病先防,重在养生。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提高免疫力、避免生病呢?提高免疫力,中医有妙招。一起来看看!

一、吃对食物

调补脾肾、补肺益气是扶助正气的重要环节。日常饮食中,可根据个人体质适量食用一些药食同源之品,如党参、薏苡仁、莲子、山药、银耳、百合、藿香等,且不能过量食用肥甘厚腻、辛辣之品。
提升免疫力,还有这些食物可常食:

01

大蒜

《本草新编》记载大蒜:“解毒去秽,除疟辟瘟,消肉消食,止吐止泻。”现代研究发现,大蒜有抗菌、抗癌、增进身体耐力的作用,能促进细胞膜的流动,增进体力和免疫力,另外大蒜还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

02

荞麦

《得配本草》记载荞麦功能“降气宽肠,下沉积,敷烂痘,除泻痢,止带浊。”荞麦含烟酸,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解毒功能。

03

胡萝卜

《饮食须知》记载胡萝卜:“味甘辛,性微温。有益无损,宜食。”现代研究认为胡萝卜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多种脏器。

04

《本草易读》记载茶叶“利小便而下痰热,止燥渴而消酒食;清头目而醒眠睡,热毒下痢赤白”。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一种名叫茶氨酸的化学物质,由于它能够调动人体的免疫细胞去抵御细菌、真菌和病毒,因此,可以使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提高。

05

大白菜

《滇南本草》记载,大白菜可“去鱼腥、和中、消食、解酒、利肠胃”。其所含的纤维素能起到润肠、促进排毒的作用,有益人体健康。

二、适当药物浴足

足浴疗法是通过水的温热作用,并借助药物的治疗作用,起到疏通经络、透达筋骨、调和气血、活血祛瘀、祛湿排毒、养心安神等作用,从而起到防病及养生保健效果。
平日怕冷、手脚冰凉者可用艾叶50克、桂枝20克、川椒10克、红花5克等煎30分钟,等待降温到42℃左右,将双脚泡入水中,泡30分钟左右。

三、保持充足睡眠

如果不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体的抵抗能力大大下降,身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出现多种异常的表现症状。

四、佩戴香囊化浊

中草药香囊为外治法,源于中医学“衣冠疗法”,具有祛湿化浊、防蚊驱虫、安神定志、开窍醒脑等作用。
制作香囊的药材以芳香类药物为主,如苍术、佩兰、藿香、石菖蒲、薄荷等。

五、艾灸调和气血

艾灸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用于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调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下面分享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四大要穴:

01

大椎


如果是体质比较虚弱的患者,可以直接灸大椎20分钟。大椎用好了还能治疗很多疾病,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02

足三里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方法: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微见潮红,每天灸1次,连续灸3天,灸完后喝点姜枣茶(生姜3片、大枣5个掰开煮茶)。

03

关元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如果觉得平常免疫力较低,可以艾灸这个穴位。

04

内关


有一个口诀叫“心胸内关求”,也就是说心脏、肺、胃等胸部周围的疾病都可以找内关进行治疗。这个穴位既可以按揉,又可以艾灸,非常方便。

六、锻炼防病强身

经常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和健身操等,都可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
此外,还可学会以下5个养生保健小妙招,长期坚持,可起到防病强身的效果。

0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到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手指稍松开插入发内,手掌贴头皮往上梳,经后脑梳到颈部。早晚各做I8次。

02

目常运

闭眼片刻,然后用力睁开,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重复18次。将手掌互搓到掌心发热,将掌心敷在眼部。

03

面常洗

搓热掌心,从上往下搓面,然后双手同时向外向颈部推按。常做此动作令脸色红润光泽,不易感冒。

04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再往左扭动,直至恢复原位,共做18次。

05

腹常揉

搓热手心,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再反时针方向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