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7种“针灸补益配穴”法
补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脏腑的虚损给予补养,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凡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阴阳气血偏衰的情况下,均以补法调理之。
对补法的认识针灸补益之法,是通过针或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益气血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补益法,奏效简捷,素为古人所重视。
如《素问·针解篇》记载:“刺虚须其实者,阳气已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灵枢·官针篇》亦记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针灸大全》记载:“补则补其不足。”
均是前人应用针灸扶正祛邪,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而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施行补法的原则“虚则补之”是针灸施治准则之一,阐明虚证应当用补法。宜用针刺补法加灸。用针灸施行补法的原则有两条:一是选取有全身性强壮作用的穴位,施以热补手法,采用温针以及灸法,可以收到调补气血、壮阳固本、扶正祛邪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穴位主要有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大椎、身柱、膏肓俞、命门、脾俞、肾俞等穴,适用于肾不纳气的咳嗽、气短,脏腑虚损的劳伤、盗汗、消化不良,卫阳不固的自汗以及肾阳虚的阳痿、遗精、遗尿等。尚可用于壮体润颜,延年益寿。
如《针灸大成》:“若要安,三里、丹田不曾干。”此之谓也。
二是根据辨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脏腑经脉的背俞穴、腹募穴以及对全身有影响的穴位施以补法,则对相应脏腑机能的调整作用更为显著。
例如取中脘、关元、百会、内关、足三里,配脾俞、胃俞,用热补法或灸法,神阙隔盐灸,则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对于中气虚弱之久泻便溏、消化不良、腹痛喜按者尤为有效。同时对于中气下陷的阴挺、脱肛、内脏下垂,也有良好的作用。
再如取肾俞、脾俞、关元、命门,用热补手法,配足三里、天枢、神阙(隔附子饼灸),对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便溏或五更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若取大赫、中极、归来、关元、三阴交则有调补冲任、固崩止带的作用,适用于冲任不固、下元虚寒所致的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崩漏、白带等。
补法在针灸临床的运用“虚则补之”,运用这一原则,除正确地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外,还要讲究腧穴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常用的补法如下:
补中益气法:用于脾胃气虚证。取穴如中脘、足三里、气海、脾俞、胃俞。针刺用补法,并灸。
补肺益气法:用于肺气虚证。取穴如太渊、太白、肺俞、足三里。针刺用补法,加灸。
补心脾法:用于心脾两虚证。取穴如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针刺用补法,适当配合灸法。
补益肾气法:用于肾气虚证。取穴如肾俞、命门、关元、太溪。针刺用补法,并灸。
补益肾阴法:用于肾阴虚证。取穴如关元、肾俞、照海、尺泽。针刺用补法。
补益气血法:用于气血两虚证。取穴如脾俞、膈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针刺用补法,并灸。
升阳益气法:用于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证。取穴如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针刺用补法,并灸。
案例
- 泄泻
李某,男,43岁,1990年12月25日初诊。
患者腹泻5年之久,从无宁日,小腹冷痛,肠鸣辘辘,少则每日3次,多则每日7、8次,大便溏薄,遇冷泄泻更甚,日渐消瘦,疲乏无力。经某医院结肠镜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炎。先后服用中药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及西药痢特灵、合霉素等药,均不能获效。而转针灸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纳少,食味不香,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诊为慢性泄泻。证属脾肾虚寒。治宜温补脾肾,益肠止泄。
治疗
取天枢、足三里、肾俞、脾俞、命门、关元。
针用补法,针后用艾灸,每日1次。
针灸3次后,痛即减轻,肠鸣即止,大便每日3次,质仍稀。又针灸10次,腹痛除,大便成形,每日1~2次,精神转佳,纳增食香,自觉诸症消失,临床告愈。半年后随访,症未复发,体重增加,精神奕奕。按:本例泄泻顽固持久,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肾阳不振,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肾两虚,诸阳衰微。故取天枢,调理腑气;足三里、脾俞,益脾养胃,温补中焦;肾俞、命门、关元,补益命门之火,温肾壮阳,以“益火生土法”。
诸穴相配,共奏温补脾肾、调理脾胃、止泻之功,故收显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 遗尿
谭某,男,16岁,1991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自幼年起,常于睡中遗尿,醒后方觉,少则一至两晚一次,多则每晚遗尿数次。秋冬尤甚,延续至今,精神苦闷。曾服缩泉丸和西药等治疗,屡医无效。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㿠白,精神萎靡,疲乏无力,记忆力差,腰酸腿软,畏寒,纳差,口不渴,但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证属肾气不足,下元不固。治宜补益肾气,固摄下元。取穴
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每日1次,针刺用补法,关元、肾俞加灸。
经针灸治疗5次,期间仅遗尿1次。续针灸5次,遗尿已止,诸症消失,精神大振。再针灸治疗5次,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遗尿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失约。取关元、肾俞,灸之能温补肾气而固摄;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补足三阴之气,以加强膀胱约束之功能;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用以培补后天之本,能补益先天的肾气。
诸穴相配,补肾益脾,能调整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从而固缩小便,达到加强约束膀胱的作用,因而效如桴鼓。
- 眩晕
李某,女,45岁,1991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头晕目眩,反复发作两年余。每于头晕时,卧则略减,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经中西医治疗仍缠绵不愈。
近日来头晕目眩又作,症见面色苍白,唇甲不华,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不思饮食,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补益心脾,调养气血。取穴
脾俞、心俞、百会(灸)、足三里、三阴交。
针灸治疗5次,眩晕止,诸症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眩晕乃因心脾亏损,气血不足,治当从培补后天之本着手,故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调补脾胃,以益生化之源。取心俞以调补气血;百会属督脉位于巅顶,系诸阳之会,以补气升阳,使气旺则能生血,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以濡养脑窍。
诸穴相伍,针灸并施,以收益心健脾、气血双补之效,故眩晕可止。
补法是为虚证而设。扶助正气,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针灸临床应用补法,亦应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遵“虚则补之”之旨,本不虚者,只宜平补平泻之法。正盛邪实者禁用补法,当以泻法为主,邪去正自安。若邪未去,而妄用补法,不但补之无益,反有留邪之弊。
针灸补法,侧重调理脾胃功能。元气是人身之本,根于脾胃,脾胃不足,则元气衰败,百病丛生,所谓“有胃气则生”,“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化之源”。因此,治病强调以胃气为根本。故临床上针灸取穴常配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胃。若脾胃不佳,任何补益之法也难收到预期效果。
总之。针刺“补虚”是通过针刺手法来激发经气的功能,调动机体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低下的机能旺盛起来。
《灵枢·根结》篇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说明通过针刺能调节人体的阴阳,使脏腑的精、气、神的活动趋于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