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遗精,为何用“桂枝加龙牡汤”加了药就无效?

病状犹如千变万化的云彩,每一朵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色彩。治疗之方,则如同巧妙的手艺人,应随病情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才能收获满意的疗效。若一味固执,照搬经方,就如同刻舟求剑,往往适得其反,效果寥寥,失败频发。

清代名医叶天士,精通医道,擅长将经方灵活运用于临床。他深谙病情之多变,总能恰到好处地剪裁经方,使之与病情相契合,被誉为灵活运用经方的典范。他的医术,如同流水般灵动,顺应病情的变化,因病施治,令人叹服。

然而,关于经方是否应加减,这并非一成不变。加减之与否,须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定。有时,即使不加减,经方亦能发挥奇效。因此,古人所说的“古方不治今病”,实乃无稽之谈。

笔者曾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方治疗男子遗精,每每取得显著疗效。然而,近年来接连治疗两例患者,却因加味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这使我深感困惑,反思之后,决定改投原方一试。结果出乎意料,患者病情迅速好转,疗效显著。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治疗疾病如同驾驭马车,需根据路况灵活调整方向,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李某,这位40岁的湘林汽车五中队的工人,遗精的困扰已经持续半年,各种治疗方法都未能取得显著效果。1982年4月13日,他来到医院就诊,寻求帮助。他的症状表现为头晕神疲,面色萎黄,遗精无梦,阳痿不举。舌头上呈现出常薄苔,脉象濡软如烂棉。这些症状表明他的肾元虚衰,相火不蛰,精气受损导致气馁。

治疗时,医生采用了引纳固下、益气调中的方法,给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并加入了黄芪、党参以增强药效。然而,李某服用了四剂药物后,遗精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医生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病情较为严重,药物剂量可能不足,于是再次开出四剂药物。然而,这次依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于是,医生决定调整药方,去掉参、芪两味药,仅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令人惊喜的是,李某服用了三剂药物后,遗精症状开始好转,六剂药物后,症状完全消失,至今未再复发。

另一个病例是刘某,这位53岁的黔阳县竹器厂篾工,遗精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十多年。他多方求医问药,但效果都不明显。1982年7月14日,他来到医院就诊。他的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虚羸少气,腰酸肢冷,小便频数不禁,睡眠困难,遗精无梦。他的脉象弦细而弱。

刘某的病情与李某相似,同样属于精气神俱虚的情况。医生再次采用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并加入了参、芪以增强药效。然而,刘某的情况却与李某不同,他服用了四剂药物后,症状并未得到缓解。于是,医生决定去掉参、芪两味药,仅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令人欣慰的是,刘某服用了三剂药物后,遗精症状立即停止。他继续服用了十余剂药物,所有症状都逐渐消失。经过随访,刘某的情况一直良好,偶尔出现一次遗精,也不需要药物治疗就能自行恢复。
此方的奥秘在于龙、牡的搭配,巧妙地引导相火回归本源,守护着肾精的宁静与平和。它们如同守护神一般,确保肾中的阴阳平衡,使之和谐共生,阴平阳秘,肾精稳固不摇。

然而,当我们试图通过添加参、芪等升补阳气的药材来强化效果时,情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龙、牡似乎受到了升力的影响,无法稳固地固守其位,导致桂枝等药物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沉降作用。相火因此变得游离不定,失去了原有的宁静与秩序,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尽管如此,古代的医家们并未止步。他们发现,《小品方》中的二加龙骨牡蛎汤,正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巧妙地减去桂枝,增加白薇、附子等药材,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这似乎暗示着,原方在加减变化中仍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同时,《七松岩》中对于本病的治疗,也采用了参、芪入药的方法。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是否在某些情况下,参、芪的加入仍是有一定效果的,而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如何根据病情灵活运用,掌握好药材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因此,尽管初次尝试的加减变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探索。相反,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古代的医家智慧,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期找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