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噎膈

噎膈,这一古老的中医病名,包含着深邃的医学智慧。噎,意指进食时吞咽困难,仿佛食物在食道中受阻,难以下咽;膈,则是指食物在胸膈部位停滞,无法顺畅进入胃中。噎证与膈证虽有所不同,但二者又常常相互关联,噎证可能单独出现,也可作为膈证的前兆,因此中医常将二者并称为噎膈。

现代医学中,噎膈的症状与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憩室等疾病相似,甚至可能与食道癌、贲门癌等严重疾病相关。因此,当中年以上的患者出现噎膈症状时,医生应高度警惕,考虑是否存在癌症的可能性。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噎膈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过度的忧思可能伤害脾脏,导致气机郁结,津液无法正常输布,进而聚集成痰。痰气交阻于食道,使得食物难以下咽,形成噎膈。另一方面,过度的恼怒可能伤害肝脏,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逐渐形成瘀血。瘀血阻塞于胃脘食道,同样会引发噎膈。此外,长期偏好烟酒、辛辣热性食物,可能导致体内积热伤阴,使得津液亏损,血燥气滞。日久天长,瘀热停留在胃脘食道,也会引发噎膈。

由于水谷难以下咽,患者往往营养摄入不足,导致气血生化之源亏乏。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逐渐消瘦,元气大伤。当上下气血隔绝时,病情便进入危候,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对于噎膈的治疗,中医强调早诊断、早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辨证论治〕该病症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但通常都伴随着吞咽困难和胸闷胸痛的症状。在初期,患者可能还能够通过流质和半流质的食物,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即使是流汁也难以咽下。食物摄入受阻,导致患者呛咳,吐出蟹沫样或豆汁样的痰涎。长时间的饮食不足,使得患者形体日渐消瘦,面容枯槁,舌质变得干燥而红,舌苔剥落,脉象细涩。由于津液的匮乏,患者的大便变得稀少而秘结,犹如羊矢,小便则短黄,舌色光绛或微紫,无苔,脉细数。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阴竭阳微,患者可能出现气短、畏寒、肢面浮肿、腹胀等症状。大便可能变得溏薄如酱,肢体寒冷,脉象微弱。

在治疗上,体针被广泛应用于这一病症。治疗原则以理气宽胸、祛痰化瘀为主。选穴以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背俞及手厥阴经穴为辅。其中,天突、膻中两穴可舒展胸中气机,宽胸利膈,散结利咽;内关、上脘两穴则能宽贲门、降痰浊、调气止痛;膈俞为血之会穴,近膈部,故能利膈活血化瘀;足三里、胃俞、脾俞三穴则可调理脾胃气血,以扶正祛邪。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例如,对于便秘的患者,可加照海以通便;对于气短的患者,可灸气海以补气;对于肢冷脉微的患者,可灸命门、肾俞以温肾壮阳。

此外,耳针也被用于治疗该病症。选穴以神门、胃、食道、膈为主,采用中等刺激,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这一病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期早日康复。

〔应用例案〕 有一位老妇人,长期受反胃之苦,每当夜幕降临,她的饮食就会如潮水般翻涌而出,痛苦不堪。更令人瞩目的是,她的气息似乎在脐周盘旋,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所束缚。面对这样的病情,我毫不犹豫地为她点按了水分、气海以及脐边两穴。治疗之后,她匆匆离去,只留下了深深的感激。然而,令我更加欣喜的是,仅仅通过艾灸水分、气海两穴,她的病状竟然完全消失了。

邬女士,七十三岁高龄,她的病情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突然之间,她感到眩晕无比,肢体麻木,滴水不进。每当食物入口,便会立刻呕吐出来,一昼夜之内竟达数十次之多。她的胸部痞闷,精神疲惫,闭目懒言,已经整整两天了。经过详细的检查,我发现她的脉弦大,两尺微细,舌淡苔薄腻。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我轻轻按压她的神阙、中脘时,竟然能感觉到明显的动悸应指。

针对这样的病情,我果断地选择了中魁穴,为她施行了米粒灸,各七壮。灸后,邬女士自述胸部已无异常感觉。次日随访时,她的眩晕已经平复,呕吐也止住了,甚至能吃下几匙稀粥。这样的疗效,令患者和家属欣喜若狂。

〔文献摘录〕噎膈之症,源自体内之气虚、血虚,或因热邪、痰火、血积、癖积等病理因素所致。这一病症在古老的医学典籍中已有详尽记载,其治疗方法亦传承至今。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瑰宝,对此症有着独到的疗效。据《针灸大成》所载,当选取天突、石门、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等穴位,施以适当的刺激,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噎膈之症。

另据《千金要方》所述,对于膈中气闭塞所致的噫哕之症,可采用灸法治疗。具体方法为在腋下聚毛下附胁宛宛中之处,施以五十壮的灸治,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消除噎膈之困扰。

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了针灸对噎膈之症的有效性。在X线观察下,重刺激针刺天突、膻中、合谷、巨阙等穴位,不仅可使正常人食管蠕动增强,内径增宽,而且能使食道癌患者癌肿部位的上、下段食管蠕动呈相同改变。这一发现为针灸治疗噎膈之症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证明了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

综上所述,噎膈之症虽病因复杂,但在中医针灸的巧妙施治下,仍可有效缓解。无论是传统的针灸疗法,还是现代医学的证实,都为我们提供了治疗这一病症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