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
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三者之中,阳明尤为关键。阳明胃气若不衰败,邪病自然难以侵入三阴之境,因此阳明可谓三阴之坚实屏障。阳明主宰肠胃,它位居身体中部,属性为土,恰如万物之归宿,疾病至此便难再传播。它更是脏腑中病邪有形之物外泄的通道。
以太阳蓄血为例,病邪深重之时,便会有桃核承气汤证的出现。这时,阳明之腑成为邪毒外泄的主要途径。再观少阳胆腑证,患者发热呕吐,心中烦闷,这些症状皆因邪犯少阳,而少阳之邪亦需借阳明之路以排出。
三阳之中,无论太阳、少阳还是阳明,一旦受到病邪侵袭,最终都会累及阳明。太阳病时,患者会有鼻鸣、干呕之症,这是邪犯太阳,进而影响阳明和胃之气的表现。少阳病时,患者心烦喜呕,呕而发热,这同样是邪犯少阳,进而干扰阳明和胃之气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我们会采用姜枣或姜夏来和胃止呕,恢复阳明和胃之气的平衡。小柴胡汤的效用正是在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从而达到调和阳明、驱邪外出的目的。
太阴,被尊称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共同肩负着中气的重任,二者联手统领着“胃气”的运作。自人出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的重要性便凸显无疑,它如同生命的源泉,滋养着我们的先天之气。正如《内经》所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足以说明胃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伤寒病中,也存在一种被称为“除中”的死证,这进一步强调了胃气的重要性。
李东垣深受这一理念启发,从而创立了脾胃论,但他依然推崇仲景的理论为至高无上。在众多方剂中,大小建中汤是轻剂,能够轻微地调理太阴之气;而理中人参汤则是中剂,其效力更为显著;至于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无疑是重剂中的佼佼者,能够强有力地固护胃气。
在临证时,我们应当时刻关注中气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固护。面对急危重证,回阳救阳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四逆汤中的干姜,实际上也是理中建中的常用药物。因此,在调理胃气的过程中,干姜的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时刻顾护“胃气”,因为阳明太阴正是胃气的根本所在。此外,阳明太阴位于中焦,是坎离心肾水火交通的要塞。为了保持这一交通的畅通无阻,我们应当保持其温暖而不寒冷,避免寒凝滞塞导致水火不交,从而引发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