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中医总说你气血不足,你知道什么是气血吗

何为气?在古老的中医学经典《灵枢•决气》篇中,气被赋予了深远的涵义。书中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这其中的气,并非简单的空气或气息,而是由五谷精微生发而来,它温煦着我们的皮肤,充实着我们的形体,润泽着我们的皮毛,就像那清晨的雾露滋养着万物一般。

气,作为一种物质,它的生成源于上焦的开发,那是人体内脏腑之气的源泉。随着时间的推移,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逐渐扩大和深化。它不再仅仅是物质,更被赋予了功能的概念,如气机、气化,这些概念体现了气的动态特性,与机体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

同时,气也被赋予了病理的概念,如气滞、气陷、气逆、气乱等,这些都是气在机体中失衡的表现,反映了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病理变化。

在更深层次的理解中,气被视为一种具有物质与能量二重性的存在。气的转化,实则是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它不断地在机体内流动、转化,为机体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人体中,气存在于各个部位,我们将其分为营卫之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这些气各具特色,共同维持着机体的正常运转。而根据气的不同性质,我们又将其分为宗气、元气、真气、阳气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此外,当人体遭受到外界的侵害时,那些侵害物质,我们称之为邪气。邪气与正气相对,当邪气侵入人体,打破机体内部的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气的平衡与调和,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营卫之气,是人体内部两种重要的气流。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述,人体的气来自于食物的摄取,食物进入胃中,经过消化,转化为气,进而传输到肺部,再由肺部将气分配到五脏六腑。这其中,清纯之气被称作营气,它流淌在血脉之中,滋养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细胞。而稍显浊重之气,则被命名为卫气,它在血脉之外,守护着身体的安全。

《素问•痹论》进一步解释了营卫二气的特性。营气,就像水谷中的精华,它的性质温和且调和,能够渗透到五脏六腑之中,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而卫气,却如水谷中的猛烈之气,它的性质激烈而快捷,无法进入血脉,但却能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游走,守护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

《灵枢•本脏》中对卫气的描述更是形象生动。卫气如同身体的守护者,它温暖着肌肉,充实着皮肤,使皮肤的纹理变得丰满,掌管着肌肤的开合。因此,卫气的主要作用是温煦皮肤,防止外邪的入侵。而营气则主要起到充实形体,灌溉五脏六腑的作用,它是身体运转的重要动力。营气与卫气,二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物质基础,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脏腑与经络之气,皆由水谷精微之气所化,它们进入胃中,经过肺部的传递,滋养着五脏六腑,进而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据《素问•经脉别论》所述,食物之气进入胃中后,其精华部分会散布至肝脏,滋养筋膜;而其中的浊气则归于心,滋养血脉。这些脉气流动于经络之中,最终归于肺部,再由肺部输送到皮毛,与皮毛之精相结合,形成脏腑之气。正如《灵枢•邪客》所言,五谷进入胃中后,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宗气,积聚于胸中,通过喉咙贯通心脉,以维持呼吸和身体的正常运转。

《类经》中提到,气在水谷中的运行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从口咽开始,经过脾胃的运化,形成胃气;在上焦则转化为宗气;在中焦则成为中气;在下焦则分化为元阴、元阳之气。这些气息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人体之气无处不在,贯穿于全身各个部位。其中,下焦的元气、中焦的中气以及上焦的大气虽然分布区域不同,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体相连、相互贯通的。这些气息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五脏六腑之气的虚实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灵枢•本神》详细描述了五脏之气虚实所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例如,肝气虚则表现为恐惧,实则易怒;脾气虚则四肢无力、五脏不安,实则小便不利等。这些症状反映了五脏六腑之气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五脏六腑、经络之气虽然分布部位不同,但它们的根源都在于水谷及大气精微物质。这些气息散布于人体各个部位,构成不同的结构组织,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单位,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

血,这一在人体中流淌的红色液体,承载着生命的活力和滋养。据《灵枢•决气》所述,血是由中焦水谷之精所化生的,它行于脉中,源于气和津液,但又有其独特之处。血的颜色鲜红,形态液态,与气和液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仅具有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中提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这说明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而营中之血,古亦称营气,今多称营血,它在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素问•五脏生成》云,诸血者皆归于心。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说明血在人体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量的血液来滋养。而张景岳也指出,血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它关乎到人体的七窍之灵、四肢之用、筋骨之柔和、肌肉之丰盛等方面。

《金匮钩玄》则进一步指出,《内经》曰,荥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这说明血在人体中的生成、分布和调节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而血在人体中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它关乎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况。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血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嗜好,以保持血液的健康和活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和问题,以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精,这一物质,是生命的根基与源泉,它承载着生命的初始与延续。《灵枢•决气》中所言:“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这揭示了先天之精的奥秘,它是生命最初的火种,是形成人体的基石。正如《灵枢•经脉》所述:“人始生,先成精。”这一表述强调了精在人体生成中的首要地位。

而《素问•金匮真言论》则明确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这一论述凸显了精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它是维系生命的根本。后天之精,则是由日常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它藏于肾中,滋养着五脏六腑,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医宗金鉴》中提到:“先天之精始父母,后天之精水谷生。”这进一步说明了先天与后天之精的来源与关系。

精与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张氏医通》所言:“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这表明精可以转化为血,二者同源。张景岳也指出:“血即精之属也……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这进一步强调了精血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临床上,我们常将后天之精归属于血来论述。邓氏等人提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们的充盈与调和,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气血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出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现象。因此,调理气血,对于维护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