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中医临床,贵在专一
关于中医成才的问题,我认为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一点上,学校的教育体系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首先,学校应当建立拥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实习基地,这些基地的带教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辨证论治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医学感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实习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逐步深入中医的殿堂。
古人有云:“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对中医学习的态度。我曾经有幸跟随哈锐川老大夫学习七年,这段时间里,我全心全意地跟随他学习,深受其教诲。之后,我又跟随赵炳南老师将近二十年,直到他辞世。哈、赵二老都是清末北京南城外科名家丁三巴的徒弟,他们虽然临床风格各异,但同属一个师门,诊治思路却是一致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临床风格。我传承了京城“丁门”这一派,可以说是“哈氏外科、赵氏皮科”的传人。多年的临床实践让我治愈了无数患者,也让我对如何掌握中医临床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师。
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学生们如同白纸一张,对于实践经验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依赖于老师的指导,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然而,当前的医疗环境却为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临床见习、实习以及未来工作的地点各不相同,每个医院、每个老师都有着自己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学生们在这短短的几年内,要不断地适应、学习、再适应,这样的经历使他们无法精通、深入掌握任何一种学术思想。
临床实践中,面对患者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所学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在不同的医院之间无法相互衔接。以中医学为例,不同派别的存在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面临思想的冲突和转变。例如,在北京中医医院皮科,学生们被灌输了赵炳南派的思想,强调化“湿邪”的重要性。然而,当他们转到广安门医院实习时,又需要适应朱仁康派的理念,重视从“风邪”入手治疗皮肤病。这样的转变不仅使学生们感到困惑,也使得他们难以真正掌握各种治疗路数。
更糟糕的是,由于临床风格的差异,学生们不得不在每个新地方重新开始学习,这使得他们难以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长此以往,学生们可能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到生疏,甚至遗忘。这无疑是对他们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我们建议他们在见习、实习和工作阶段都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这样,他们可以连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形成连贯统一的学术思想。这样,他们的临床基本功才会更加扎实,成长速度也会更快。当他们在某一学术思想上有了深厚的积累后,再允许他们到外单位进修,拓宽视野,增强自己的学术素养。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节省时间,更是中医成才的有效措施。否则,学生们可能会因为所学理论难以指导临床实践而感到迷茫和困惑。在开始学习临床时,专一性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