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夫用中脘穴可治5大类病症

中脘(《甲乙》),一名太仓(《灵枢》)。

穴位取法:𩩲骭至脐八寸,太仓居其中,为脐上四寸(《素问》)。

(图片选自“大家中医APP”)

俞穴特性:腑会(《难经》),胃募(《甲乙》),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甲乙》),足太阴之结穴(《灵枢·根结》)。

临床应用一

《资生》:“初不知灸中脘等穴以壮脾胃,亦惑之甚也”。

《循经考穴编》载:中脘主治“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结合临床实践表明,热补中脘、灸中脘,具有温补脾胃,温中散寒,补益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故中脘是治疗脾胃虚弱,寒邪伤中,气血亏虚,以及久病正不胜邪的要穴。

1.“胀满中脘,三里揣。”(《杂病穴法歌》)。“主中土停寒,腹痛腹胀……吞酸吐酸……面色萎黄,饮食难化”(《循经考穴编》)。

2.“若脾虚发搐,或吐泻后发搐,乃慢惊风也,灸中脘五十壮”、“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扁鹊心书》)。

3.灸癖积法:“治小儿癖气久不瘥,中脘、章门各灸七壮,脐后脊中灸二十壮”(《玉机微义》)。“灸疳瘦法,中脘、章门各灸七壮,脾俞七壮,命门二七壮”(《卫生宝鉴》)。

4.平湖严氏治疗胃病,除胃脘痛下瘀黑便外,其余胃病,灸中脘九壮,胃痛加气海九壮,胃胀加上脘九壮。若病久营养不良,气血两亏者,于次年再灸脾俞、胃俞九壮,以巩固疗效。若灸后胃病已除,但体力未复,可再作大椎、膏肓健体灸(《浙江中医》1963.6.1)。

5.《针灸临床治疗学》中记载:中脘是泽田治疗各种慢性病的整体疗法的基本穴。基本穴中有中脘、脾俞、肾俞、次髎、身柱、曲池、左阳池、足三里、太溪。其中最主要的是脾与肾,临症应用时可以取舍。

6.《针灸真髓》记载:中脘“为胃肠病及子宫病之要穴,胃痉挛、胃加答儿、胃下垂均须灸此穴。子宫前后屈,子宫左屈……均宜灸此穴,与手阳池同灸。胃扩张、胃下垂、子宫后屈,灸中脘即愈”。

7.《哈尔滨中医》1961.6.P37,《针刺中脘对胃肠道机能影响的观察》记载:“针刺中脘穴后,引起胃肠蠕动的增强、增快,尤其是肠的蠕动更较明显”。

8.余在临床上治疗久痹,如腿股风(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漏肩风等病,除取祛邪通络外,还用中脘、气海、足三里、大椎以扶助正气,此法对于年老体虚,或治疗数次而效果不显者更为适宜。

临床应用二

脾胃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因此,在临床上取中脘不仅治疗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疾病,具有升清降浊的功效。而且对于肺失肃降,肝失疏泄,心肾不能相交之证,亦需取用中脘进行治疗。

1.“霍乱吐泻,乃冷物所伤,灸中脘五十壮”(《窦材灸法》)。“霍乱中脘可入深”(《杂病穴法歌》)。

2.“水痢不止,中脘针神效”。“溏泄,中脘针,三阴交、脾俞各三壮至三七壮”(《针灸集成》)。

3.“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行针指要歌》)。“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扁鹊心书》)。“怀孕的人不能灸腹部,是古书上所载,但中脘却是必要的位置。因为中脘能减轻恶阻,常灸可使生产顺利”(《针灸真髓》)。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三例幽门痉挛症,取穴:中脘、合谷、胃俞,强刺激,留针20分钟,三例皆一次治愈(《辽宁中医》1960、6.P24)。

4.“喘息难行治中脘,期门上廉三穴善”(《聚英》)。

5.“将中脘、巨阙、下脘、梁门称为中五柱。中脘、建里、阴都为小五柱。中脘、期门、大巨为大五柱。治疗心悸亢进、呼吸困难,呼吸器病,能止咳嗽频发及治气喘”(《针灸真髓》)。

临床应用三

罗整斋云:“脾虚不能致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滞中膈,瘀而成痰,是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治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中脘为胃之募穴、脾之结穴,故中脘是健脾化痰之要穴。

1.“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行针指要歌》)。

2.“有气痫者恼怒思想而成,须灸中脘穴而愈”、“一妇人病痫已十年,亦灸中脘五十壮愈。凡人有此疾,惟灸法取效最速,药不及也”(《扁鹊心书》)。“深刺该穴(中脘),不但对消化系统有良好作用,而且对癫痫的发作,有可靠的预防和治疗的价值”(《浙江中医》1958.7.P.180)。

3.由于中脘、足三里具有健脾化痰、升清降浊的作用,故余在临症上还用于治疗气郁痰结、蒙蔽神明的癫疾,以及中风病的风痰证、湿痰咳嗽,和痰浊壅肺的哮喘等病。

临床应用四

理气宽中,适用于治疗郁证及气厥。

1.“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扁鹊心书》)。

2.“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扁鹊心书》)。

3.“治郁证,中脘与上脘、脾俞、膏肓、足三里配用”(《皇汉医学》)。“气滞郁而不伸,针中脘、阴都、梁门”(《针灸学纲要》)。“伤夏思气积,中脘主之”(《甲乙经》)。

临床应用五

古代文献记载:“中脘主乎积痢”(《百症赋》)。“中脘、下脘主腹坚”(《灵光赋》)。“九种心疼及脾疼,上脘穴内用针明,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脾家之病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玉龙歌》)。“五噎、五膈”(《图翼》), “心痛伏梁”(《循经考穴编》)。

经络诊察

《穴位诊断法》记载:胃炎、胃窦炎、胃痉挛、胃酸过高、胃神经疼、胃溃疡、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肠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食物中毒、消化道出血、过敏性结肠炎,中脘穴均出现压痛反应。

代田文志说:“中脘有压痛,多为胃疾病,但子宫后屈的人,亦常有压痛,喘息或肺疾病,也有现压痛的时候”。“中脘有压痛时,大抵足三里或上巨虚有反应显现”。“癫痫、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上肢痛亦常显现压痛或陷下感反应。”

医案举例

例一

武某,男,50岁,病历号604472。1977年4月26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已十年。于4月25日清晨3时许,睡醒后发现左半身软弱无力,左面部麻木,随即去某医院急诊,经治后好转,继而又类似发作多次。诊见左半身无力麻木,左面部发紧,伴有头晕、烦躁、困倦、便秘,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弦细,血压170/114毫米汞柱。

证属气虚络阻。治宜益气通络。

取穴:灸中脘,针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百会。

针灸一次后,头晕即刻消失,次日半身无力麻木,左面发紧均缓解。继用前方巩固治疗两次,停针观察两周未再发作而愈。

例二

李××,女,24岁,密云县羊山生产队。1975年9月15日初诊。

三年前因情志抑郁而出现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少语寡言,病情时轻时重,曾经多方治疗未愈。诊其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系心脾不足,心神失养的癫证。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取穴:灸中脘,针足三里、神门、百会。

治疗五次后,神志语言均恢复正常。一月后随访,病情已愈。

例三

张某,男,27岁,工人,病历号607212。1979年8月10日初诊。

1979年7月29日因郁怒出现失眠,继而话多,痰多,性情急躁,多食善饥,有时哭闹。曾自服奋乃静、安定及中药未效,于1979年8月10日来我科治疗。诊其舌苔厚腻,脉滑数。既往于1973年曾患语多,为时数月缓解。

证系肝郁化火,痰火扰乱神明。治宜舒肝理气,降火化痰,安神定志。

取穴:中脘、足三里、人中、风府、百会、内关、神门、少商。

治疗十四次后上述诸症消失,但出现头晕,全身无力,脉沉无力的气血两虚,心脾不足证。取穴为中脘、气海(灸)、足三里、百会、内关,共治疗十六次而愈,观察4年未复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