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泄泻
泄泻,亦被世人称作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症。其核心症状为大便次数显著增多,粪便质地变得稀薄,甚至如同水浆一般。这一病症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脾胃和大小肠,涉及消化系统的核心环节。
泄泻大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泄泻多属实证,其成因往往与饮食生冷、摄入不洁之物或遭受寒湿暑热等外邪侵袭有关。这些因素损伤脾胃,扰乱胃肠的正常功能,导致运化盛受传导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食混杂而下,从而引发泄泻。若急性泄泻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迁延不愈,转化为慢性泄泻。
慢性泄泻则多属虚证,其根源多在于脾胃素虚,或久病气虚,导致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此外,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运化失常,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亦可导致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完谷不化,水湿积滞,泛溢于肠间,从而引发泄泻。
现代医学中,急性和慢性肠炎、肠结核以及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引发的腹泻,均可参考中医的泄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通过深入了解泄泻的病因病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治疗原则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
体针
(一)急性泄泻,这一病症起病急骤,排便次数显著增多,犹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对于寒湿型泄泻,患者大便清稀如水,水谷混杂,肠鸣腹痛,口中不渴,身体感到寒冷而喜欢温暖。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犹如冬日里的江水,缓慢而沉重。而对于湿热型泄泻,大便则呈现黄褐色且带有恶臭,泻下之势急迫,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甚至伴有身热。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如同夏日里的江水,虽然流动但带着沉闷的热气。
在治疗上,我们要化浊导滞,调理脾胃,犹如治理洪水,既要疏通河道,又要稳固堤坝。取手足阳明和足太阴经穴为主,意在调动全身气血,共同抵御病邪。合谷、足三里、中脘、天枢、阴陵泉等穴位,都是调理胃肠运化与传导功能的重要穴位。合谷作为大肠之原,中脘为胃募,天枢为大肠募,三穴并用,如同调整乐队的指挥家,使胃肠的运化与传导功能恢复和谐。足阳明合穴足三里,可通降胃腑气机,脾与胃相表里,故取阴陵泉调理脾经经气。脾胃健运,水精四布,小便通利,湿浊得化,腹泻自然得以缓解。
对于热势较重者,可加内庭、商阳、少泽点刺出血以泄其热,犹如在炎炎夏日中打开一扇窗户,让热风得以散去。对于肢冷脉伏者,可加神阙隔姜灸以温阳救逆,如同在寒冷的冬夜中点燃一堆篝火,温暖人心。在治疗手法上,偏寒者宜用毫针直刺,并用艾条或隔姜灸以温通阳气;偏热者则针刺用泻法,以清泄热邪。如此治疗,可使患者恢复健康,重拾活力。
(二)慢性泄泻,是一种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的病症,常由急性泄泻迁延而来。对于脾虚者来说,其症状多表现为大便溏薄,食谷不化,且反复发作。当稍微摄入油腻食物时,大便次数便会增多。患者往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喜暖畏寒。观察其舌象,可见舌淡苔白,脉濡缓无力。
而对于肝郁乘脾的患者,他们平时常常感到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当情绪波动,如抑郁恼怒或紧张时,便会腹痛泄泻。观察其舌象,可见舌淡红,脉弦。
至于肾虚者,他们通常在黎明之前便感到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腰酸腿软,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观察其舌象,可见舌淡苔白,脉沉细。
在治疗上,我们采取健脾、疏肝、温肾的方法。选取任脉、足阳明及背部俞穴进行治疗。主要穴位包括中脘、天枢和足三里。对于脾虚者,我们配用脾俞、关元俞;对于肝郁者,配用肝俞、行间;对于肾虚者,配用肾俞、命门。
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能够调整胃肠机能,固涩止泻消胀。脾俞、关元俞则能够健脾益气;肝俞、行间则能抑肝扶脾解郁;肾俞、命门则能温肾壮阳。这些穴位的选择,既针对病因,又兼顾症状,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原则。
在治法上,我们主要采用补法,并可加灸。如患者感到脘满,可加公孙穴以理脾消胀;如胁痛,可加阳陵泉以清肝止痛;如短气如喘,可加气海以补气定喘。这样的治疗方法,旨在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泄泻的耳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技术。它巧妙地运用穴位刺激的原理,通过对特定耳部穴位的刺激,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泄泻的目的。
在治疗泄泻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穴位至关重要。小肠、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神门等穴位,都是治疗泄泻的常用穴位。这些穴位不仅与泄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从而改善泄泻症状。
刺法方面,每次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选取3~5个穴位进行刺激。对于急性泄泻患者,留针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每日进行1~2次治疗。而对于慢性泄泻患者,留针时间则会适当延长至10~20分钟,治疗频率则调整为隔日1次。
整个疗程一般为10次,通过连续的治疗,患者的泄泻症状通常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耳针治疗泄泻虽然效果显著,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泄泻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应该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否适合采用耳针疗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通过合理的穴位选择和适当的刺激方法,耳针治疗泄泻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还能够调节身体的整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古老而神奇的中医技术,将继续在泄泻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例案〕 一位病患,因过量摄入生冷油腻食物并感受寒邪,导致胃脘部胀满,腹泻不止,肠鸣频繁。初诊时,医者可能误判其病情,认为是由伤食引起的泄泻,因此给予攻消的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反而进一步损伤了病患的脾胃,使得大便稀薄无臭,每日排便次数增至3~4次,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部鸣响,喜欢温暖按压。
经过仔细检查,病患表现出神疲倦怠,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这些症状均提示病患的脾胃功能严重受损,阳气不足。
针对这一病情,医者决定采用针灸治疗。首先,选取天枢、大肠俞二穴行泻法,以调和肠胃,止泻止痛。同时,以温针刺激脾俞,足三里、公孙等穴位,以达到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效果。经过连续治疗十一次后,病患的胃脘部舒适,食欲恢复,大便成形,每日排便次数减少至1~2次。然而,病患仍时有腹胀肠鸣的症状。
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医者决定加灸百会穴,以升举清阳,调和气血。经过四次治疗,病患的腹泻症状完全消失,身体逐渐康复。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运用针灸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既调和了病患的肠胃功能,又温补了脾胃阳气,从而实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文献摘录〕 肠鸣如雷鸣之声,相互追逐,伴随着痢疾而下,这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紊乱的明显表现。为了调和此症状,古人提出了灸承满的疗法。承满穴位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具体位置在巨阙穴旁开五寸之处,它承担着调和脾胃、舒缓腹痛的重任。根据《千金要方》的记载,灸承满五十壮,即在此穴位进行五十次的艾灸,可以调和气血,舒缓腹痛,对于肠鸣痢疾之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当肠鸣伴随着腹泻出现时,古人还提出了针灸神阙、水分、三间等穴位的方法。神阙穴,位于人体的肚脐处,是连接先天与后天的关键穴位,具有调和脏腑、健脾止泻的作用。水分穴则位于上腹部,与神阙穴相距不远,同样具有调和气血、止泻止痢的功效。而三间穴则位于手部,属于手阳明大肠经,针灸此穴可以调理大肠功能,对于肠鸣腹泻之症有着良好的疗效。
这些古老的疗法,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以自然、和谐的方式,调和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帮助我们摆脱疾病的困扰。当我们遭遇肠鸣腹泻之症时,不妨尝试这些古老的疗法,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健康与安宁。
针刺脐中四边穴治疗腹泻的方法,在中医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疗效。脐中四边穴,位于人体的脐部周围,上下左右各开1寸的位置。这一组穴位,汇聚了人体腹部的气血,对于调节肠胃功能具有显著作用。
在治疗时,医者选用28号或30号,长度为1.5寸的毫针。按照脐中四边穴的上下左右顺序进行针刺,成人的针刺深度为5分至1寸,而小儿则为3至5分深。进针后,不留针,让气血自然流通。
对于虚寒性泄泻的患者,医者会采用缓刺捻转的手法,每穴持续半分钟,旨在温补脾胃,调和气血。而对于实热型的患者,则会采取急刺捻转的手法,每穴持续10分钟左右,以达到清热泻火,调和肠胃的目的。
在一项涉及40例腹泻患者的针灸治疗中,其中包括儿童30例,成人10例。这些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最短为3天,最长则达到了3个月。大便次数少则每天3~5次,多则达到了10余次。
在针灸治疗时,主穴选取了中脘、天枢、大肠俞、气海、关元和足三里等穴位,配穴则包括脾俞、肾俞、然谷、太冲等。每1~2天进行一次针灸治疗。针对实热症的患者,医者运用了透天凉的手法,而对于虚寒症的患者,则采用了烧山火的手法进行治疗。
经过1~12次的治疗,结果显示,痊愈的患者达到了28例,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有9例。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针刺脐中四边穴治疗腹泻的有效性,同时也展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魅力和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