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需要辨证论治吗?
在深入探索针灸治疗学的奥秘时,我们或许会遇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何在课堂上,老师对于针灸的辨证论治和脏腑辨证的讲解如此详尽,而当我们真正踏入针灸临床实习的殿堂时,这些理论知识似乎并不常被直接应用?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与针灸的独特性质紧密相连。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治疗方法,其核心理念并非简单地将药物或方剂应用于患者,而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达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因此,尽管辨证论治在中医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其具体应用方式与药物疗法有所不同。
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医生更多地关注于经络和脏腑的辨识,以及患者体内寒热虚实的状态。这些辨识结果将直接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以达到调整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换句话说,针灸治疗的核心并非简单地应用辨证论治,而是基于经络脏腑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当我们踏入针灸临床实习的殿堂时,或许会发现,虽然辨证论治的理论知识仍然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医生更多地依赖于经络脏腑的辨识和针灸技术的运用。这也正是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外治法,与内治法如方药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调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谈及针刺时的感觉和反应,我们常称之为“气”。然而,有人过于局限地认为,只有当针刺产生酸、麻、重、胀的感觉时,才算是“得气”。这样的理解显然不够全面。
实际上,人体的“气”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气”细分为不同的层次,而每一层次的感应都有其独特之处。
当针刺触及皮肤层时,我们往往会感受到轻微的痛感,而不会有酸、麻、重、胀的感觉。比如,当我们在四肢末端的井穴进行针刺时,多数情况下是刺痛的感觉。同样,当我们采用“腕踝针”这种透过皮肤、沿皮下浅刺的方法时,或者在针刺耳廓部的穴位时,我们感受到的也主要是痛感,而非酸胀等感觉。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种得气,只是它所得的是浅层的“卫气”。
再深入一些,当我们使用七星针进行叩击时,如果叩击得轻,我们只会感到微痛;而叩击得重时,则可能会出血。这也是得气的一种表现,只是这次我们所得的是较深层的“营气”。
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得气,主要是指更深层次的“谷气”。谷气是指位于“分肉”或称“筋肉”中间的气。当针刺触及这一层次时,我们会在针下感受到一种沉紧感,这就是谷气的表现。
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虽然得谷气是我们主要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得卫气和得营气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症状,灵活运用各种针法,使气得以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调和,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