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针刺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主要病变部位为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并伴发不同程度眼、肺、肠道、心血管病变等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脊柱强直。西方医学认为,AS的病因尚不明确,且无法治愈,只能尽早介入有效控制病情。
医案
患者赵某,男,25岁。2019年6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腰骶部酸胀疼痛2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2年多前因雨天劳作,淋雨感冒后诱发腰背部疼痛,服用解热镇痛西药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此后每逢阴雨天气则腰骶部酸胀疼痛,遂至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期自服小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病情时有反复。此次就诊前1周,因劳累,右侧腰骶部疼痛加重,前来就诊。
刻下症:腰骶部酸胀疼痛,以右侧为甚,劳累、受寒后加重,夜间加重,纳可,眠差,二便可。舌质红,苔少,脉沉细。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脊痹病(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补益筋骨,兼以温经通络。
手法:揉法,擦法,三指推拨法,镇定点穴法,擦法。
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术者站于一侧,在患者脊柱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施擦法、揉法往返治疗2~3分钟;点按膀胱经俞穴及夹脊穴2~3次;采用三指推拨法弹拨脊柱两侧骶棘肌;两手掌重叠自上而下有节律地按压脊柱胸背、腰骶、骶髂等处反复3~5次,然后一手掌按住腰骶部,另一手托扶一侧大腿,使其后伸,双手同时相反方向完成腰骶、骶髂及髋关节的被动后伸,还可做髋关节的外展、外旋及内旋运动;镇定点穴法点按环跳、秩边、居髎等穴;肘平推脊柱(自上而下)两侧夹脊3~5次;掌直擦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2)患者仰卧,术者施擦法、揉法于髋关节及大腿根部2~3分钟;拿揉大腿肌肉;髋关节被动屈伸、外展、外旋运动;两侧分别按揉髀关、阳陵泉、风市、足三里、绝骨等穴。每穴1~2分钟。
(3)患者取坐位,两手指交叉屈肘抱于后脑枕部,术者站于背后,以膝部抵住患者胸段脊柱,双手握住患者两肘,做向后牵引及向前俯的扩胸俯仰动作,反复数次。
针刺取穴:腰夹脊(L3~5)、次髎、中髎、环跳、阿是穴(臀大肌内侧)。
操作方法:泻法或平补平泻。以上诸穴均行常规针刺。
方药:圣愈汤加减。当归20g,赤芍20g,川芎15g,熟地黄20g,秦艽20g,怀牛膝15g,生黄芪40g,桂枝20g,姜黄15g,白附子20g(另包,先煎),僵蚕15g,蜈蚣1条,海桐皮15g,威灵仙20g,松节10g,桑枝20g,茯神20g,酸枣仁2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9年6月12日。
症状:腰骶部酸胀疼痛较前改善,夜间疼痛减轻,纳可,眠尚可,二便可。舌质红,苔少,脉沉细。
手法:揉法,擦法,三指推拨法,镇定点穴法,膀胱经推拿法,太阳通络击法,扳法,擦法。操作同前。
针刺取穴:腰夹脊(L3~5)、次髎、中髎、环跳、阿是穴(臀大肌内侧)。
操作方法:泻法或平补平泻。以上诸穴均行常规针刺。
方药:圣愈汤加减。当归20g,赤芍20g,川芎15g,熟地黄20g,秦艽20g,怀牛膝15g,生黄芪40g,桂枝20g,姜黄15g,白附子20g(另包,先煎),僵蚕15g,蜈蚣1条,海桐皮15g,威灵仙20g,松节10g,桑枝20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9年6月18日。
症状:腰骶部酸胀疼痛较前改善明显,夜间疼痛减轻,纳眠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手法:揉法,擦法,三指推拨法,镇定点穴法,膀胱经推拿法,太阳通络击法,扳法,擦法。操作同前。
针刺取穴:腰夹脊(L3~5)、次髎、中髎、环跳、阿是穴(臀大肌内侧)。
操作方法:泻法或平补平泻。以上诸穴均行常规针刺。
方药:圣愈汤加减。当归20g,赤芍20g,川芎15g,熟地黄20g,秦艽20g,怀牛膝15g,生黄芪40g,桂枝20g,姜黄15g,白附子20g(另包,先煎),僵蚕15g,蜈蚣1条,海桐皮15g,威灵仙20g,松节10g。6剂,水煎服,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