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要不要配合呼吸
针刺治疗是否需要与呼吸相配合,这是一个历经千年争议的话题。古代的《素问·离合真邪论》就首次提出了呼吸补泻的理论,强调在补法时,应呼气进针,吸气出针;而在泻法时,则是吸气进针,呼气出针。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人对呼吸与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刻理解。
然而,《难经》则持不同看法,认为补泻的方法并非一定要与呼吸相配合,而是更侧重于手法的重要性。窦汉卿也提出了“非呼吸而在手指”的观点,强调了针刺技巧的重要性。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古人对于气的理解是一个从呼吸之气开始,逐渐深入到人体精微之气、饮食之气和感觉之气的过程。呼吸,作为生命的基本活动,不仅影响着全身的气血运行,更是调整生理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将呼吸与针灸相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顺应自然、合乎逻辑的做法。
联系到《素问·刺志论》中提到的“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我们可以发现,呼吸与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吸气时,气得以补充,神情显得兴奋、紧张,全身呈现出一种“实”的状态;呼气时,气得以排出,神情变得低沉、松弛,全身则呈现出一种“虚”的状态。这种虚实之间的转换,正是针灸治疗所追求的效果。
此外,当我们深入思考呼吸对全身生理功能的影响时,会发现其重要性远不止于此。深呼吸时,随着肺脏的扩张与收缩,横膈的升降,腰脊的屈伸,以及胸腹的起伏,这些动作不仅影响到了肺部的气体交换,更对脏腑和脊背的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呼吸在调整全身生理功能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是否要配合呼吸,这一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灵活运用呼吸与针刺相结合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手法的熟练与精准,还要善于运用呼吸这一自然的调节工具,以实现对全身生理功能的最佳调控。
《素问》所提及的呼吸补泻法,是一门深奥而精细的技艺,其核心理念在于顺应与逆反。当病人在呼气且身体呈现出虚弱状态时,我们顺应其气息,于此时进针,随后留针以待。待病人吸气,身体充实之时,我们再顺应其气息出针,这便是补虚之法。反之,当病人在吸气而身体充实之时,我们逆反其气息,进针并转针,待其呼气而身体虚弱时出针,这便是泻实之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呼气时转针为补,吸气时转针为泻的技艺。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内经》所言的补泻法,并非只关注进针与出针的瞬间,而是涵盖了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将这一过程割裂开来,只关注某一点而分补泻,往往失去了其原意,难以实际应用。例如,近人将补泻法分解为若干“单式补泻法”,这种做法便可能割裂了补泻法的整体性,使其失去实际效用。
在《素问》中,呼吸出入针的技巧是结合手法应用的。因此,《难经》在探讨补泻法时,更强调手法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呼吸。《素问》对呼吸出入针的应用,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病人整体状态的深入理解。他们认识到,病人的呼吸与身体状态密切相关,针刺治疗时配合病人的呼吸动作,可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古代医家将呼吸分为“自然之呼吸”和“使然之呼吸”。补泻转针时所用的,便是“使然之呼吸”动作,即让病人主动作出呼气或吸气的动作,以配合针刺手法。这种做法不仅能使病人全神贯注于治疗过程,达到“专意一神,令志在针”的效果,还能通过调整呼吸,达到“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的移神行气作用。
古书中所说的“留几呼”“泻几吸”,便是结合《素问》的呼吸补泻法,对虚证病人进行治疗的具体操作。对于虚证病人,一般选择在四肢部取穴。在病人虚咳一声(咳也是一种短暂的呼气)的同时进针,得气后手仍持针不动或少动,让病人缓缓地呼吸7-10次,使保持沉紧的得气感,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得气留补”和“留几呼”。随后,医者可以“针留手不留”,即在针保持不动的情况下,让手稍作休息,待适当的时间后,再轻快出针。这样的操作,既顺应了病人的气息,又达到了补虚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素问》呼吸补泻法的精妙之处。
举例来说,当遇到一位因受寒而胃痛的女患者时,她双手捧腹,痛苦得几乎不能直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先让她坐下,然后选取足三里穴位进行理疗,以调和胃气。随着她轻轻咳嗽,我迅速进针,当针尖触及穴位,我能感受到一股微弱的气流。此时,我手持银针,轻声询问她的感觉,同时指导她进行深呼吸。吸气时,她尝试伸展腰部;呼气时,则放松身体。仅仅经过十次的呼吸,她的胃痛便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能够自如地俯仰身体。我稍微转动了一下银针,随着她的吸气,轻轻拔出了银针。
对于实证痛证的病人,我也经常在四肢部位选穴施治。随着病人的吸气,我迅速进针,当针尖深入体内,我能感受到那股强烈的气流。然后,我继续转动银针,同时让病人进行深呼吸,大约七到十次。这样的配合,不仅增强了病人的得气感,也符合古人所说的“得气即泻”和“泻几吸”的原则。当治疗时间到达,我会随着病人的吸气,轻轻地拔出银针。
再比如,当遇到急性腰扭伤的患者时,他们的腰部弯曲,无法伸直,甚至无法平躺。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让患者采取坐位,选取两手腕骨穴,以疏调太阳筋脉。随着进针,我指导患者用力吸气并尝试伸展腰部,呼气时则放松。经过七次呼吸的转针后,我会留下银针,让患者起立继续进行呼吸和俯仰动作。这时,你会发现患者的伸腰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然后,我会让患者坐在靠椅上,加针人中穴以通调督脉。随着针尖的深入,患者会吸气并向后仰伸腰部,这个过程会重复数次。最后,当患者能够自如地起立并进行下蹲伸腰动作时,治疗便告一段落。我会随着患者的呼气,轻轻地拔出银针。
呼吸补泻的伸展动作,无疑是针灸技术中的关键环节,绝不仅仅局限于进出针时的呼吸配合。实际上,《难经》中“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的论断,正是对呼吸补泻技巧深刻理解的体现。这句话强调的是手法和得气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呼吸的配合。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核心思想,才能准确掌握补泻的精髓。
得气留针时,患者感受到的感应相对较轻,这是因为留针的过程中,针灸师通过细微的手法调整,使针感逐渐深入,达到“气至”的效果。而当得气转针时,感应则会加重,这是因为转针的手法能够刺激穴位,促使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灵枢》中,“微旋而徐推之”的手法被视为补法,而“切而转之,气出乃疾”的手法则为泻法。这两种手法分别体现了轻手法和重手法的运用,与临床应用中的补泻原则相契合。当呼吸与针灸相结合时,内呼吸与外针气的交融、动静的协调,使得医者与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从而提高针刺治疗的效果。
中医学对呼吸的重视不言而喻。呼吸作为气血活动的契机,其重要性在杨继洲的言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欲治经脉,须调荣卫;欲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这表明荣卫血气的运行需要借助呼吸的推动。因此,将针刺治疗的得气与呼吸之气相结合,无疑是符合医学原理的。这一理论与导引行气的理念相通,但在近代医学中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由此可见,针刺与呼吸的配合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