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兴阳温经祛寒法
关于我为何选择使用兴阳温经祛寒法,其实背后有多重考量。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医院林立的时代,众多热性疾病患者选择前往医院接受治疗。然而,我所接触的病人中,阳虚、寒性病的患者比例相对较高。这一现状使我更倾向于采用温经祛寒的治疗方法。
其次,当前社会存在一种普遍的观念,即人们在使用寒凉药物时较为大胆,而运用温热药物时则相对谨慎,担心热药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一些疑难病症在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治疗后仍未能取得显著效果,最终找到我寻求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善用热药的印象。然而,事实上,许多疑难病症确实属于寒证范畴,只有采用兴阳温经祛寒的药物才能取得显著疗效。
再者,我认为在人体阴阳平衡中,阳气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内经》有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季节变化来看,温药对应春季,热药对应夏季,凉药对应秋季,寒药对应冬季。这体现了春夏属温、属阳,秋冬属寒、属阴的自然规律。张景岳曾指出:“阳来则生,阳去则死。”这表明阳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同样,从物理角度来看,寒则导致凝结,热则促进融化。因此,当人体出现凝结、不通的现象时,采用温经祛寒的方法有助于恢复气血流通。
在结束之际,我想再次强调,任何形式的疼痛都是气血流通受阻的表现。这正如古老的智慧所言:“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从西医的视角来看,炎症所展现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这些病理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气血流通受阻的体现。我深入研究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同样也是一种气血不通畅所导致的疾病。在中医的领域里,它被形象地称为“脱疽”或“脱骨疽”,意味着气血在脉络中受阻,无法顺畅流通。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兴阳温经祛寒的方法,来促进气血的流通。这不仅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和不适,更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在治疗上,我们要始终追求“通”的目标,因为只有气血畅通,人体才能恢复健康。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行气活血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气行则血行,行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行气,也就意味着通阳。
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我们都要时刻关注人体的阳气。因为阳气虚弱、阴寒凝结的病症,虽然治疗起来相对较快,因为“无形之阳易生,有形之阴难复”,但如果失治,病情恶化也会非常迅速。而对于慢性阴虚病变,虽然阴难以迅速补充,治疗过程相对缓慢,但这样的病情一般不会出现突然恶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在治疗中始终关注气血的流通,以行气活血为核心,促进人体的健康。
以上所讲的四个原因,说明我为什么要用“兴阳温经祛寒法”治疗疾病,但这并不等于我不注重阴气,只是介于上述的一些情况,我对兴阳的一点体会。古人在注重人体阳气的同时,也照顾人体的阴气。如张仲景的“真武汤”“附子汤”等方剂,在一派扶肾阳、兴牌阳的药物之中,用生白芍便是照顾人体的阴气。还有“当归四逆汤”、“乌头桂枝汤”等,也是如此。所以,在大兴阳时,一定要顾及到人体的“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