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把现代人体质分为三类
中医所讲的证,都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是暂时的,又叫后天之证。日本汉方医 学认为还存在证型体质,这种体质是出生时决定的,疾病的发生由各种证型体质所决定,称 为先天之证。对于这种先天之证,可以应用药物针对体质进行预防。在发病时,应用针对体 质的药物和针对证的药物进行治疗,这也属于方证相对范畴。 日本汉方医学将现代人的体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瘀血证体质,第二类为脏毒证体质, 第三类为解毒证体质。
这种体质学说是后世派的观点,兹分述如下:
【瘀血证体质】: 瘀血证是病变,具有易出现这种病变的体质,称为瘀血证体质。汉方医学认为,瘀血证 体质,又叫瘀血保持者,其在发病前腹胶内就有瘀血蓄积,而这种瘀血的存在是引起瘀血证 的内因,不存在瘀血或者轻度存在的人,即使有外因侵袭(如细菌性外因等)也无患瘀血症的 危险,或者机会很少。例如,老人在室内摔倒,因而诱发中风,是因有瘀血存在,小儿虽摔 倒受外伤但很快治愈,因为不存在瘀血之故。瘀血证体质虽与遗传有关,但中年以后更容易 表现出来,女性尤为多见。瘀血证体质易患高血压症,脑血栓症,心肌梗塞症、动脉硬化症、 痛风、风湿症、肝炎、肝硬化等,如早期给以驱瘀血剂,可以预防这些病的发生,这就叫治 未病。日本汉方医学多用通导散(大黄、芒硝,枳壳、厚朴,甘草、当归、红花、苏木、陈皮、 木通),故通导散证体质是瘀血证体质的代表。
判断有无瘀血,首先是通过腹候(腹证)来确定, 其他外在症状和脉候(脉证)也可资参考。 通导散证体质一般表现为:体质上有胖有瘦,面色有红有苍白,指甲暗红或黄白等,但 以肥胖,面色红,指甲暗红为主。脉象一般为细实。腹诊为从心下可触及两条相当于腹直肌 的痉挛性肌束,也可有脐下膨满或全腹膨满。 通导散:(《万病回春》) 治跌扑伤损极重,大小便不通,乃瘀血不散、肚腹膨胀、上攻心腹、闷乱至死 者,先服此药打下死血、瘀血,然后方可服补损药。不可用酒,饮愈不通矣。亦量 人虚实而用。 大黄、芒硝、枳壳(各二钱),浓朴、当归、陈皮、木通、红花、苏木(各一 钱)、甘草。 上锉一剂,水煎热服,以利为度。唯孕妇、小儿勿服。
有人进一步将瘀血血证体质分为各种类型;
(1)桃仁承气汤瘀血:体格较好,骨骼稍粗大,肋骨下角宽,皮色白,肌理不太粗糙也 不太细腻,不是虚胖,也不是实胖,面色佳,两颊红,腹部有明显瘀血。HLA(人体淋巴抗原 系统)多为 B5 型、
(2)桂枝茯苓丸瘀血证:体格、体力中等,面色接近健康,腹部有轻度瘀血。
(3)大黄蛰虫丸瘀血证:体格细长,骨骼纤细,消瘦,皮肤颜色偏黑,将下腹部皮肤 捏起几乎没有脂肪,也不痛,有明显压痛、抵抗感,可触及硬结。HLA 以 A1:为多。
【脏毒证体质】: 汉方医学认为脏毒就是脏器之毒,为蓄积弥漫于体内各脏器的新陈代谢障碍产物以及其 他邪毒。脏毒证就是脏毒所致的病变,而易即脏毒证的体质,或者说具有脏毒的体质,就叫 脏毒体质。 肺毒包括风毒、食毒、水毒、梅毒。风毒,可以说包括全部外邪,自然包括细菌、病毒 在内。食毒是食物之毒,但非急性食物中毒,而为食物的慢性中毒,即因食物而致的自身中毒。一般说来以素食为主者少见食毒,有人认为食物中过氧化脂、变性蛋白,甜味料、盐 分及食品添加剂是食毒。水毒是由于肾脏的排水障碍,应该排出的液状代谢产物蓄留于体内 而为毒。这与“气血水”之水毒含义相似。但有人指出这种水毒表现的是粘液性水肿样浮 肿,压之无凹陷。梅毒是指性病之毒。
脏毒体质,是一种过敏体质,易患胶原病、痛风、肝炎、肝硬变、肾炎(特别是肾变病 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心脏病、高血压、肥胖症。早期给予祛风,祛水、祛食、祛梅 毒之剂,可以预防这些病的发生。一贯堂医学多用防风通圣散。故脏毒证体质以防风通圣散 证为代表。 防风通圣散证的一般表现为:体格较健壮,骨骼魁伟,脂肪型或肌肉型之实胖,精神开 朗。皮肤多呈黄白色,也可见偏黑者,若见偏红是兼有瘀血的标志。脉象一般为弦或洪实脉, 也可兼有浮、数、紧脉。腹诊以全腹肌肉硬满。特别是以脐为中心的突出的大膨腹为特征。
脏毒证体质,青壮年时患病相对较少,而在壮年以后患病多而死亡率也高。 脏毒证体质,在发病时往往伴有痊血,此时当兼用祛瘀血剂。 今天汉方医学普遍认为瘀血、食毒、水毒为三大病因。 防风通圣散:(刘元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朴硝是者) 以上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 栀子(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嗽,加半夏 半两(姜制)。 方解: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攻里,发汗达表,疏风退热之功效。主治 表里俱实证。以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感 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风热壅盛,表里 俱实者。 本证多由外感风寒,内有郁热所致,治疗以发汗达表,疏风退热为主。方中防风、荆芥、 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 滑石降火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 之为患,肝木受之,川芎、当归、芍药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结血凝,甘草缓 峻而和中,白术健脾而燥温。本方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能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 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也。 本方用于风热郁结,气滞蕴滞证,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 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
【解毒证体质】: 汉方医学所说解毒证体质是指以易患以四物黄连解毒剂治疗病证的体质,解毒之名是借 用四物黄连解毒剂之“解毒”而来。这种毒不是脏毒,其含义首先是结核性毒,因为结核性 毒与解毒证体质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总的来说凡易患结核性病者就可以说是解毒证体质。因 此解毒证体质是指曾称之为腺病质、胸腺淋巴体质的体质。其次这种毒,与肝脏解毒作用有 关,腹诊时可见到神经紧张或肝脏肿大,故解毒证体质包括需要从肝脏论治与解毒的体质。 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 大黄、黄连、黄檗、栀子各半两 水八升,煮六七沸,内豉一升,葱白七茎,煮取三升,分服宜老少。 注:黄连解毒汤,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 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 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属热毒为患者。本证多由火毒充斥三焦所致。 治疗以泻火解毒为主。火毒炽盛,上扰神明,故见烦热谵语;血热忘行,故为吐血;血溢肌 肤,故见发斑;热盛伤津,故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之症。方中黄连 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黄芩泻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泻三 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二者为佐药。
解毒证体质也是一种过敏体质,其毒生幼年期最强,青年期减弱,壮年期进一步减弱, 与胜毒证体质正相反。这种体质易患特异反应性皮炎、气管炎、肾炎、小儿神经症、夜尿症、 应激性溃疡、假性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病症。 解毒症体质的体格一般为瘦型、肌肉型,面色一般星浅黑色,也有苍白色至青黑色者, 色度虽有深有浅,总是晦暗而少光泽。
这种体质又进一步分为三类:
【柴胡清肝汤证】 为小儿期的解毒证体质,这种小儿体质虚弱,面色大多青白,或浅黑,体瘦,颈细,胸 窄,还可发现领下、颈部淋巴结肿大。脉象一般为紧脉。腹部多低平,也常见稍凹陷。几乎 无皮下脂肪,腹肌特别是腹直肌紧张,沿肝经循行区有过敏带,触诊时有痒感而发笑,多不 能很好地接受腹诊。 这种体质多有结核史,易感冒,易患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腺样堆殖病、 中耳炎、乳突炎、神经过敏。 柴胡清肝汤:(《外科正宗》) 治鬓疽初起未成者,毋论阴阳、表里俱可服之。 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芪、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 子、连翘、甘草节(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歌:柴胡清肝芎芍归黄芩栀子地黄随,防风牛子 天花粉甘草连翘一处宜。
【荆芥连翘汤证】 为青年期的解毒证体质。这种体质,一般身材较高,为肌肉型、体瘦,俗谓瘦骨嶙峋型, 有优郁感。皮色较柴胡清肝汤证深,呈黑紫色或暗褐色,甚者略带银色光泽。脉诊多呈紧脉。 腹诊除肝经紧张外,在胃经之心下部位亦有 Y 显腹肌紧张。这种体质易患结核性疾病、上颌 窦积脓症、神经衰弱、腹股沟癣。中耳炎、乳突炎等。 荆芥连翘汤:(《万病回春》) 两耳肿痛者,肾经有风热也。 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芍、柴胡、枳壳、黄芩、山栀、白芷、 桔梗(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龙胆泻肝汤证】: 为成年期的解毒证体质。这种体质皮肤呈浅黑色,手足心多湿润,脉象多紧。腹诊肝经 明显紧张,从脐下,脐旁至两胁下可触及明显抵抗。这种体质患结核的较少,但与瘀血、脏 毒证体质相比仍多,而患妇科病、肾炎、癌、前列腺肥大、动脉硬化、骨老化的较多,尤以 妇科、泌尿生殖系统等下焦疾患为多见。 体质之证,是一贯堂医学的发展。这种学说虽然是后世派学说,无疑地还是受东洞万病 一毒说、方证相对说,以及南涯气血水说的影响,也丰富了方证相对说的内容。 龙胆泻肝汤:(《万病回春》) 治肝经湿热、或囊痈便毒、下疳悬痈、肿痛 作、小便涩滞,或妇人阴癃痒 痛,或男子阳挺肿胀、或出脓水。龙胆草(酒洗炒)、泽泻(各一钱半),车前子、木通、黄芩、生地黄(酒 拌)、 归尾(酒洗)、山栀。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
【特殊证候】 汉方医学所说的证,除了方证,还有一些证,或者是我国中医学没有的,或者用语虽然 一样,但实际含义不同:
1、阴虚证:汉方医学的阴虚证一般是表示《伤寒论》三阴病这样的病态,而不是“阴 液的虚损”。其内涵是“阴证中的虚证”。这里所说的阴证就是“里寒证”、“虚证”就是 表现“里寒证”的虚证,即阳气虚。这就是说汉方医学所说的“阴虚证”与我国中医学的阳 虚证相当,在《伤寒论》少阴病中,有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这一症状,明显地 为虚热。由于是在虚证(阴虚)中表现热证(症),与上面的“阴虚证”完全不同},因此不能 叫做“阴虚证”,又不能将其叫做“阳虚证”,汉方医学就只能将其称作“泻心汤之虚证” 以示区别。 同样,汉方医学所谓的“阳虚证”是指“阳证中的虚证”,即太阳中风,与今天中国中 医学所说的阳虚证也不同。
2、实证:所谓实证,无论汉方医学还是中国中医学都定义为“邪气实”,但事实上汉方 医学是将“有体力者”作为实。同时也将用于有体力的“实证”的方剂作为实证方剂,以区 别用于没有体力的虚证方剂。由此确立了把方剂按体力有无排列,按顺序而依次使用的方法。 由于事实上以有无体力来判断虚实,所以随着体力的消耗,汉方医学引入了“虚实间证” 的概念。所谓“虚实”是指体力既不明显地强,也不明显地弱。而不是中国中医学所说的“虚 实挟杂”。
3、潜证:所谓潜证,是指潜在的证候。在患者表现出阴阳虚实的多种症候时,可能潜在更 为严重的虚寒证,若不注意就容易漏诊。由于严重的虚寒证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其他的治疗 也就不能见效。当怀疑有四逆汤的潜证时,可以给予四逆汤进行试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