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对付糖尿病

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其症状纷繁复杂,既有明显的消渴、食多、尿多等外在表现,又有体内脏腑的微妙变化。轻症患者或许只感到轻微的疲劳,或是多尿烦渴,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显眼,往往被忽视。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出现消瘦、疲乏、口渴等症状,尤其是夜间常常需要饮水,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患者在经历呕吐、头痛不安、胃痛等症状后,会突然陷入昏睡状态,有的甚至再也没有醒来,这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当前,医院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胰岛素降糖的方法。虽然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血糖水平,但其实质却是将糖分沉淀在人体下部,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因此出现了下肢麻木,有的甚至需要截肢。这样的治疗结果,不禁让人深思:我们是否真的找到了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

回顾古老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其中对糖尿病的病因有着独到的见解:“糖尿病是枯伤耗损,肺热津枯,胃燥津伤、脾阴虚耗、肾阴耗损”。这一说法揭示了糖尿病的实质,即体内阴阳失调,脏腑受损,导致津液枯竭,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这为我们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身体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在中医的深邃理论中,糖尿病的成因往往归结为过度的肥甘饮食,导致体内蕴积了过多的内热。或是情绪上的失调,使得五志化为火热之邪。再者,肾虚精亏也可能成为消渴之症的诱因。因此,糖尿病在中医看来,其根本在于阴虚,而燥热则是其表象。若病程拖延日久,阴阳俱虚,则可能引发诸多并发症,如西医所说的胃炎、胃扩张、肾炎、膀胱炎、荨麻疹、神经炎等。

面对这样的疾病,经方中医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糖尿病其实是人体自我求救的一种表现,通过燥热和消渴的方式,来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只需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协助其达到平衡即可。

对于实证的糖尿病患者,我们应帮助其消耗掉多余的糖分。最直接、最自然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从源头上减少糖分的摄入,即通过控制饮食来实现;二是增加运动量,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消耗掉多余的养分。

而对于虚证的糖尿病患者,我们需要采取更为细致和温和的治疗方式,调节身体的平衡,甚至还需要进行补虚治疗。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我们要在尊重人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用药物和调理手段来协助身体达到最佳状态。这样,糖尿病这一难题,在经方中医的智慧下,也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在糖尿病初期,实证的情况较为常见,我们通常会选择像白虎加人参汤这样的方剂来针对阳明实证进行治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往往会出现疲劳等虚证的症状,这时,治疗策略也会相应调整为以补虚为主。

尽管中药中并没有专门用于降糖的药物,但我们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大都具有补性、润性、升性的特点。这些特性与糖尿病的燥性特征形成了良好的对应关系。例如,地黄、人参、山药、知母、麦冬、葛根等药物,如果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恰当的应用,都能对糖尿病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水因素的重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口渴的症状,这正是因为体内津液匮乏所致。因此,我们常用的一些治疗糖尿病的方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补充体内的津液。

对于表现为大渴引饮的热证、燥证糖尿病,白虎汤加人参是首选方剂。然而,由于石膏属于湿寒泻性药物,不宜长期使用。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换用麦门冬汤、炙甘草汤或八味肾气丸等方剂。八味肾气丸是著名的消渴古方,对于下肢无力、腰痛、夜间口渴、精力减退以及畏冷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八味肾气丸并非现今药店里常见的同仁堂金匮肾气丸,其成分和适用症状有所不同。

麦门冬汤则适用于虚热型糖尿病,或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后血糖值有所下降、口渴症状有所减轻时。对于营养过剩型的糖尿病患者,他们通常体质较好,无疲倦感,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我们会考虑使用大柴胡汤等泻下剂来帮助患者调整身体状态。

总之,糖尿病的中药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程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方剂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的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针对糖尿病的治疗常选用胰俞、肺俞、脾俞、三阴交、中脘等穴位。胰俞,又称为消渴穴,这一名字直接反映了它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它可谓是糖尿病的“专病专穴”。肺俞、脾俞、肾俞三穴则分别调节上、中、下三焦的机能,犹如人体的三座重要关卡,共同维护身体的正常运作。

而三阴交作为三条足阴经的交会穴,它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针刺这一穴位,能够补充阴液,调理肝、脾、肾三脏的功能,使之和谐运转,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的稳定。中脘,作为六腑的会穴,其在调整全身脏腑功能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灵活选用太溪、鱼际、命门、内庭等穴位。内庭、鱼际两穴,通过泻法,能够清除胃肺燥热,调和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而补太溪则可以滋阴补肾,补命门则能温壮肾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身体的健康。

针灸治疗一般留针15分钟,期间患者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微妙变化。此外,艾灸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选用的穴位包括关元、足三里、膏肓、脾俞、肾俞等,每日或隔日进行灸疗,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面对糖尿病这一“不死之癌”,我们不必过于悲观。正如汉方家桑木崇秀所说:“还未遇到非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不可的患者。”针灸疗法与方药治疗相结合,再配合患者的积极努力,如控制饮食、调节心情等,相信糖尿病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治疗的深入,原有的降糖药物也可以逐渐减量,甚至最终撤除,让患者重拾健康的生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