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糖尿病,人体将会糖中毒

西医诊断糖尿病时,常常依赖于验血报告中的血糖数值。一旦血糖值超出正常范围,医生便会告诉你血糖过高,需要加以控制。于是,血糖仿佛成为了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敌人,让人心生畏惧。然而,实际上,“血糖”这一概念并非如此可怖。

血糖,原本是指胃里的养分,这些养分在被小肠吸收之前,都可以被统称为血糖。它们承载着滋养身体的使命,是生命的源泉。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担当着运化这些养分的重任,包括西医所说的胰腺功能。脾脏将这些养分进行巧妙的转化,用以造血,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不妨将血糖视为人体造血的原材料,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只有当血糖值超出正常范围,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这时,我们需要调整饮食、加强锻炼,甚至借助药物,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障身体的健康。

所以,面对血糖,我们不必过于恐慌。只要我们理性看待,科学调控,它依然是滋养我们生命的宝贵物质。让我们共同珍爱这份生命的礼物,用心呵护,让它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平日里难得的糖果,或是泡上一杯糖水来招待客人,以表达深深的情谊和祝福。那时的饮食相对简单,营养不均衡的情况十分普遍。偶尔有人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的症状,一杯白糖水或红糖水便能迅速缓解不适,让人重新焕发活力。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逐渐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营养过剩、血糖超标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体内的糖分超出了身体的运化能力,就仿佛打开了灾难的大门。人体这个神奇的机器,在感受到内部的失衡后,会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为了消耗多余的糖分,人体会让肌体或内脏产生燥热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平衡体内的环境。

然而,这种燥热状态却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燥热会消耗体内的津液,导致伤津。伤津之后,人体自然会感到口渴难耐,这便是消渴的症状,也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从这个角度来看,糖尿病其实是身体在面对营养过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消耗多余的糖分,维持身体的平衡。这与外感病用高烧发热来对抗排除表邪的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多的糖分摄入。同时,也要理解身体的各种反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远离疾病的困扰。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