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贫血,重视饮食调养是关键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常见临床症状,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和信号。一般而言,正常血红蛋白男性为120~165克/升,女性为110~150克/升,如果血红蛋白降至最低标准以下,便可称之为贫血。
引发贫血原因多
研究表明,引发贫血的原因极为复杂,目前已知的药物副作用、感染、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胃肠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都可能造成贫血。其中,感染是引起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据统计,约有40%的严重感染患者合并有贫血,如肝炎、结核病、肺部化脓性疾病、骨髓炎、盆腔炎等,均可能造成贫血。肿瘤则常因出血、继发感染、营养吸收不良、破坏造血机能等而引发贫血。在胃肠疾病中,常因铁质和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而导致贫血。患有慢性肾炎、肾肿瘤等肾脏疾病时,红细胞生成刺激素遭到破坏,阻碍了红细胞的生成而产生贫血。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发现许多内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往往也合并有贫血,如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血液系统的各种疾病更是引发贫血的常见原因。
此外,在某些正常生理情况中也常隐匿着酿成贫血的危险。比如,妇女月经过多常会丢失大量的铁(铁是制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原料),一旦补充不足,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妇女分娩时失血过多、妊娠期需要供给胎儿300~500毫克的铁、哺乳期消耗增多等原因,都是可能导致妇女贫血的原因。同样,婴幼儿和儿童由于生长迅速,或饮食单调,或挑食偏食等原因,若营养中铁质等造血原料供不应求,也会引发贫血。
发现贫血并不是难事。大家常说:“脸色是判断贫血的一面镜子。”患有贫血的人,不仅面色苍白无光泽,而且指甲、眼睑也苍白无华。此外,贫血病人因贫血产生的程度不同,还可能出现疲倦无力、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失眠健忘、心悸气短、食欲减退、毛发干枯、面部与四肢浮肿、四肢麻木等症状,甚至还会引发更严重的贫血性心脏病。但是否贫血,还需经过医生检查和必要化验才能确诊。
血虚不等于贫血
血虚与贫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西医所指贫血属于中医的血虚,但中医所指的血虚范围更广泛。也就是说,患者只要表现为面色苍白、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脉细无力等,中医即称为血虚,但西医化验并不一定表现为贫血。
营养好了,为什么还会贫血
现在大多数家庭生活富裕,营养供给充裕,但贫血患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特别是在孩子和老人中,营养不良性贫血仍然多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儿童多发贫血的原因主要是营养摄入不足。
其一,虽然现在食品丰富,但是不少孩子过于挑食、偏食,或患有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等病,仍然容易引发营养不良性贫血。至于婴幼儿,由于发育较快,对各种营养的需求比较迫切,尤其是超重和身高增长快的孩子对营养的需求更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现在的孩子,奶制品和巧克力、奶油点心等高热量食品吃得过多,而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吃得较少,这种不良饮食习惯很容易引发营养不良性贫血。
老人多发贫血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造血组织减少。老年人骨髓内的造血组织大多被脂肪组织或结缔组织所取代,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一般只有40%的骨髓在正常造血,这是引发老年人贫血最重要的原因。
二是铁的摄入不足。因年老体弱、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饮食量减少等原因,易导致铁元素供应不足。此外,胃酸不足或慢性腹泻等原因,影响铁的吸收,也易引发老年人贫血。
三是疾病影响。患有慢性肝病、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年人,容易贫血;患有胃肠出血、痔疮或寄生虫病(如钩虫病等),因长期慢性失血,红细胞丢失过多,也容易形成贫血;妇女在绝经期前,常因患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反复慢性出血,从而导致失血性贫血。
四是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老年人因胃肠疾病或食量减少等原因,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或质量太差,也是造成贫血的重要原因。
改善贫血,重视饮食调养是关键
针对最容易发生贫血的孩子、中老年人,除首先要重视克服与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外,还要加强防治容易引发贫血的各种原发病。在此基础上,重视饮食调养是改善贫血的关键。
重视饮食的合理搭配
要重视主副食、荤素、粗细粮的合理搭配,注意四季求变、三餐求变、因人求变,保证饮食均衡,特别要重视在日常膳食中增加足够的造血原料,并以增加造血原料的吸收为主要原则。
1.应适当多吃含铁丰富的食品,包括动物内脏(肝脏、肾脏、心脏)、瘦肉。豆制品、菠菜、芹菜、白菜、油菜、胡萝卜、金针菜、韭菜、荠菜等也很重要,它们均含有丰富的铁质,应适当食用。还可多吃海产品,如海带、紫菜、虾类、贝类等;蔬菜、水果,如桃、杏、大枣、柑橘等;菌菇类,如蘑菇、木耳等。此外,民间常用桂圆、大枣、花生内衣、黑芝麻、红糖等作为补血食品,也很有效。
2.维生素C呈酸性,能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应重视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各种新鲜蔬菜与水果,特别是番茄、柑橘、猕猴桃、杨梅、柠檬、山楂等宜常吃。
3.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动物内脏、海产品、瘦肉、腐乳,以及小米、玉米等粗粮和绿叶蔬菜中含量较多,可适当食用。
4.大枣、黑芝麻、当归、三七、阿胶、熟地黄、桂圆、枸杞等药食两用品有良好的补血作用,可与小米、粳米、肉类等合用做成药膳,最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若病情比较严重,必要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叶酸、维生素C等,以预防和治疗贫血。
注意加工和烹调方法
在烹调方法上,最主要的是减少与防止对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破坏,宜多蒸、煮和急火快炒,少煎炸。此外,应常用铁锅烹饪,有助于增加食品中的含铁量。
重视饮食禁忌
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贫血患者往往患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疾病,高脂肪食物不但难以吸收,还容易加重病情。浓茶与咖啡中含有很高的鞣酸(单宁酸),易与食物中的铁结合,生成不溶性鞣酸铁盐,影响铁的吸收,引发缺铁性贫血,所以也应避免过多饮用浓茶与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