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卒中必须通督升清利活络

通督调神,这一古老的中医术语,寓意深远。在中医的理论中,督脉被尊称为“阳脉之海”,它贯穿人体背部,总督一身之阳气。因此,通督即疏通督脉,意味着激发与调和人体的阳气,使之旺盛而有序。调理神机,则是调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思维能力,使之达到和谐与平衡。

阳气,是生命的原动力,它精微细腻,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柔和,能滋养心神,使人精神焕发;它又如同夏日的烈阳,刚猛而热烈,能温煦筋脉,使之强健有力。在中医的针灸疗法中,通过特定的穴位刺激,可以调节阳气的运行与分布,从而达到养神与养筋的双重效果。

上星透百会、印堂平补平泻,这是两种精巧的针灸手法。上星透百会,意味着从上星穴穿透至百会穴,这种透刺法能够深入脑部,直达病所,调和阴阳,醒脑开窍。印堂平补平泻,则是在印堂穴上施以平和的补泻手法,既能调和气血,又能安神定志。

完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则是一种独特的补法。完骨穴位于头部两侧,通过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手法,能够刺激该穴,促进气血循环,养血健脑,对于卒中后痴呆等神呆、神撒的阴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这一针灸疗法,旨在代替传统的内关、水沟等穴位,以减轻针刺时的痛感和局部硬结,使治疗过程更加舒适安全。同时,它也能够有效地改善卒中后痴呆等神呆、神撒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升清降浊,是中医理论中调节人体气机的重要法则。列缺作为肺经络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它位于手腕之上,犹如人体气机的交通枢纽,掌管着阴液的代谢与输布。上焦如雾,形象地描绘了上焦部位气机的轻清与升发特性,列缺穴正是这一特性的体现。

当我们在治疗时,采用斜向上顺经刺的手法,轻轻提插,运用补法,旨在激发列缺穴的潜能。而配合璇玑、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等穴位,更是相得益彰。璇玑穴居于胸部,与肺脏紧密相连,能宣发肺气,肃降浊气;曲池、合谷二穴位于上肢,具有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足三里为胃经要穴,能健脾和胃,生化气血;丰隆穴则擅长化痰降浊,通调水道。

这一系列穴位的配合,旨在斡旋气机,调和升降,化痰降浊。当人体气机因浊邪阻塞而出现窍络不畅时,这一组合便发挥出独特的疗效。它能使气机宣发肃降,升降有序,痰浊得以化解,窍络重新畅通。如此,浊阻窍络之标证便能得到有效治疗,人体恢复健康与和谐。

总之,升清降浊是中医调理人体气机的重要手段,而列缺穴及其配穴组合,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巧妙的穴位刺激和配伍,我们能够调节人体气机,达到化痰降浊、宣发肃降的目的,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舌部点刺术,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中医疗法,自古以来就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沟通心肾之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位于阴阳交汇之处,向上触及督阳之脉,向下则深入阴任之海,如同心之苗,活络通脉。因此,舌部点刺与脑部的关系密切,常常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施行这一疗法时,医者需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刺法。轻刺如微风拂面,以补其不足;重刺则如暴雨骤至,以泻其有余。顺刺之法,即针的移动方向与针柄倾斜方向一致,意在温补;而逆刺,则是逆其方向而行,意在宣泄。

至于出血与否,亦有其讲究。不出血时,意在滋补;而出血时,则可达到泻热解毒之效。出血量的多少,亦能反映病情的轻重。量少如露珠,点滴之间,为补法之象征;而量多如泉涌,则为泻法之明证。

金津、玉液二穴,主阴血之调和,故而在点刺时,出血为主,意在活络利窍,调和气血。而舌下穴,位于舌与下腭交界处,舌系带边缘,主阳气之生发。在刺法上,速刺疾出或留针,皆能生津利窍,调和阴阳。

总之,舌部点刺术不仅体现了中医对阴阳平衡的追求,更展现了其在调节人体机能、促进气血流通方面的独特魅力。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