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子,可以调节身体寒热,老胃病、胃炎、胃溃疡都用得上

我有个亲戚,女性,26岁,前两天跟我说她胃口那感觉有东西在堵着,而且吃完饭不消化还会腹泻。

我就问她平时吃什么,有没有什么饮食偏好,她说喜欢火锅、奶茶、冰激凌,饮料都要喝冰镇的,总之无辣不欢、无凉不欢。

我一听好家伙,你胃舒服了才怪呢,这种病都是吃出来的。

问了一下她的其他症状,有时候饭后胃里会有烧心、灼热感,总出口腔溃疡,平时大便不成形,天气一凉膝关节就不舒服,她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综合下来我觉得她适合用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载: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原文中是因为小柴胡汤误下伤及中阳,阳虚则寒,邪热乘虚而入,致寒热交结、虚实错杂,邪聚于中焦,感到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属无形,故满而不痛;脾胃失和,气机升降失常,则还会见呕吐,肠鸣下利。

其实原文中的心下指的是脾胃,痞是不通的意思。因为有东西堵在那里,会引起呕吐、腹泻、反酸、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只要把这个痞块散掉,症状就全部消除了。

这个“痞”实际上就是寒热不调,虚实错杂的产物,胃里既有寒又有热,脾胃同时受着寒热双重刺激,损伤其运化功能使运化失常,脾胃虚损,从而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往上升,浊气不往下降,清浊之气纠缠在一起,正如《内经》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脾胃运化失常还会产生大量的痰湿,与气交结在一起,痰气在胃脘部堆积,出现了心下痞。

这些人群会出现吃凉的容易腹泻,吃热的会胃部难受、腹胀。这个时候就得寒热并调,半夏泻心汤就是最佳选择。

半夏泻心汤原方:半夏半升(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一般用量:半夏12克、干姜9克、黄芩9克、黄连3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红枣4枚。

解决问题要从根本入手,仲景首先解决的是寒热不调的问题,治法是散寒兼清热,用黄芩、黄连清热,苦味能降,可降火降气;用干姜大辛大热之性暖脾胃来散寒;黄芩、黄连药性往下,干姜药性往上,二者一升一降还可以调节中焦气机。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散痞者必以辛为助”,《临证指南医案》所记“治痞以苦为泻”。

方名叫半夏泻心汤,可见半夏是该方中最重要的一味药。《神农本草经》载: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散结除痞、燥湿化痰,又善降逆止呕。可以把胃里面的痞块散掉,痰湿和气像乱线一样缠在一起了,半夏一去快速的分开,配合黄芩、黄连再把痰湿往下降,通过大便排泄出去。

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胃,调节其运化功能。

炙甘草在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载: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还能调和诸药。

服用方法里提到一个“去滓再煎”,是因为去滓再煎药性可能会更纯和、口感会更好,同时有一定的浓缩作用。胃炎的病人,如果服用汤药过多,加重胃的负担,胃就会更不舒服,甚至出现恶心、呕吐。

整个方子散寒,清热,攻下,温补都考虑到了,组方非常精妙!特点是寒热平调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使寒去热清,邪去脾健,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刘渡舟先生是经方大家,对于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更是灵活。

刘老有一则关于痰气痞的医案,载:张某,男,36岁。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经过辨证认为恶心呕吐是有热,胃气不能降浊;大便稀溏是有寒,脾气不能升清,脾胃升降失常。

刘老开的方子就是半夏泻心汤原方,因为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

该患者喝完第一剂,排出了很多白色黏液,这些黏液其实就是脾胃里的痰湿,随着痰湿排出恶心呕吐症状开始减轻,一共喝了四剂,就把病治好了。

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消炎、抑菌、双向调节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能促进胃肠局部生长表达,促进相关激素、蛋白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常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溃疡等属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者,均有很好的疗效。

注意以下人群不宜使用此方:

1.若痞为气滞或食积等原因所致者,不宜使用本方。

2.脾胃虚寒患者服用寒凉药可能加重胃肠道不适。

3.孕妇和哺乳期女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