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脑卒中,直刺提插引针感

新的直刺观念为针灸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根据这一观念,针体与所刺穴位的前后左右均形成等角,构成直刺的方向。这意味着,在诸如足三里、阳陵泉等腧穴处,不再是简单地以90度角与皮肤垂直刺入,而是根据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形态,精确调整针体的角度,以达到更为精准的刺激效果。

在取穴时,特别是针对阴经穴,我们主要运用提插手法。这种手法作为传统刺法中的核心技巧,对于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在寻气的过程中,我们沿着经络的垂直方向,进行扇形轨迹的提插变换,与捻转手法相比,更能有效地行气催气。针体与穴位前后左右的皮肤都保持等角直刺,确保刺激精准而深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保持适中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效果。

当中经得气后,我们采用直夺其气的方法,结合苍龟探穴法,在轻、巧、快、弹、借的轻灵手法基础上,激发酸、麻、重、胀、痛,凉、热、串、动、抽等10种针感。例如,在取阴经极泉穴时,运用苍龟探穴、飞经走气法,患者可能会感受到阳经得气的表现,如手指伸展;而在取阳经合谷穴时,则可能出现阴经得气的现象,如手指屈曲。

此外,我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提插量化补泻标准。根据刺激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提插手法分为补泻两种。当刺激程度较轻,仅引发1次串、动、抽、麻等针感时,视为补法;而刺激程度较重,引发2、3次针感时,则视为轻泻;若引发4、5次针感,则视为重泻。这一标准的提出,使得针灸操作更为量化和精准,为针灸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倡雀啄,这一独特的针刺基本手法,在中医针灸领域中独树一帜。除了常见的捻转、提插手法外,雀啄以其独特的技巧在针刺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手法要求刺入局部后,针体上下颤动,而针与局部组织之间并无相对运动。这一微妙之处,需要医者对力度、速度和节奏的精确把握,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倡雀啄手法极为灵活,它可根据不同病情和穴位特点进行调整。当面对局部组织浅薄,如浮络、孙络等敏感区域时,医者会采用浅部雀啄法。这种方法既能确保刺激到位,又能避免过度刺激造成的损伤。例如,在治疗昏迷、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时,医者常选用水沟穴进行雀啄泻法,以迅速醒神开窍。而在治疗口腔疾病、咽喉不适时,正廉泉穴的雀啄补法则能滋养水液,利窍通咽。

倡雀啄手法不仅考验医者的技术,更体现了中医“因病制宜、因人而异”的治疗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医者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穴位的特点,灵活调整针刺手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正是中医针灸的魅力所在。
一源三歧的创新穴位极泉,寓意深远。其中“极”代表着心脏,心脏是主宰精神的脏腑;“泉”则象征着水的源头,这神气的源泉就位于上臂内侧中央的腋窝最凹陷之处,乃是心经的起始穴位。因此,它具有醒神导气、疏通三阴三阳经气的功效。

在取穴时,我们遵循安全、有效、简便的原则,认为腋横纹中点下1.5~2.0寸为中极泉。阴阳对立统一,阴在前,阳在后。从该穴向前刺,可引导阴气,使上肢及手指屈曲;向后刺,则从阴引阳,引发上肢及手指伸展。同样,腋横纹前侧端直下1.5寸为前极泉,位于肱二头肌外侧沟中,从肌腹后、下缘进针,也能达到从阴引阳的效果。而腋横纹后侧端直下1.5寸为后极泉,位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中,从肌腹前、上缘处进针,则可从阴引阴。

至于廉泉,它是任脉与阴维的交会穴,也是足少阴肾经的结穴,因其部位而得名。古人将舌下腺开口处称为海泉,廉泉则紧邻海泉之侧。廉通濂,濂水之意,象征着中秋之后的海潮汹涌,这也正是人之口津源源不断、如潮涌般的象征。根据位置的不同,廉泉可分为正廉泉、下廉泉、前廉泉。通过一针三刺的方法,可以发挥全身和局部的双重治疗作用。其中,正廉泉位于结喉上缘凹陷处,属于任脉正经,直刺5分,采用雀啄补法可以滋肾补水,对头脑清窍有特异性治疗作用,尤其适用于治疗髓海空虚、浊阴阻窍所致的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或中风后遗症等。上廉泉则位于舌骨体上缘中点,向后上方咽后壁方向斜刺2~3寸透达舌根,采用平补平泻法可以通关利窍,适用于治疗真阴不足、窍络失濡所致的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或失语。而前廉泉则在上廉泉的前方、颏后1寸凹陷中,向上直刺1~1.5寸,采用提插泻法可以活络利舌、清热解毒,特别适用于治疗瘀血痰热乘风而动、阳塞清窍所致的中风失语本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