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血的深度剖析
气血之中医,西医对比
中医非常注重气血,西医也注重验血,但与中医的气血不同。中医以气为主血为辅,西医以血为主,气无法验,与空气混合了。中医推演出五味调和,骨正筋柔,常有天命。这些融入了生活中,例如“冬食萝卜夏食姜”。“秋冬进补。”“补肾”等等理论实践方法论。西医深入推出成分学,结构学,推进对病理的深度理解,但是没法融入人日常生活中。
中医把气血剖解为五脏六腑学说,西医解剖了身体,推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吸收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等,中医站在一个人整体上运作气血变化推理各种病理变化,最后到血液转化为气以及化气消失,中医也从深入探索中推演出穴位学说,经络学说,等等血液气化的最高理论。西医站在解剖学下,分解推理病理,始终没有深入探讨血液气化和气行问题。说到这里,中医也就产生神秘感了。中医所描述是一个活人血气流动时产生气血本质变化和各种气血循环流动的变化,而死人没有血气流动,解剖学意义上的经络,穴位就难以获得相关信息,也很难通过解剖获得气血流动信息。这或许就是中医神秘之处吧。
气与血之源
气血之气和血来自哪里,中医学说气血源于身体的运作。人活着离不开呼吸以及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腐化后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参与血液的循环供养身体本身和精神运作。气血运作产生的垃圾和残余通过皮肤散发和呼吸转换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我们不防利用西医解剖学,从食物进入身体,经过腐化吸收,分布身体消耗来理解下这个事情。食物进入胃腐化,肠道吸收。经脾脏,胰脏,胆脏,肝脏等调和整合。
进入心脏,一部分到肺脏换气,再回到心脏,散布全身,消耗能量和濡润身体筋脉,骨肉,皮肤。再通过静脉流淌回收到身体心脏,换气后再散布出去。这个气血循环运作过程,中医分为五步完成:肝生,心长,脾化,肺收,肾藏五种运化来完成。这些都与血液转化为气濡养身体和提供身体能量消耗为主的论断,有脖西医解剖理论,和脏腑本身功能理论。例如,肾脏理论,中医实质意义在闭藏提升,到底闭藏何物?闭藏血液,不至于血液漏泄难藏。
提升何意?流动转化升气之意,也是生阳之能力(也是血液转化为气供应能量的能力),阴不生阳不能为用(血液不转化为气身体是使用不上的),阳之不守阴也为之消就是这样的道理(气之不紧闭血液也为之亏耗)。西医肾脏实质意义在排解血毒梳理血液排尿。肝脏西医实质意义在于回收储藏解毒。中医实质意义在发陈生发。何为发陈?就是调和发酵之意,所以中医治病有肝郁之说,就是发酵不完整,调和未合理,或为脂肪分解不完整,或为血糖分解不完全,或为解毒不透彻。何为生发?就是发陈生气之意,所以中医有肝急头痛之病,就是生气过盛,生气不断,生气有余,消气之不及造成的病。肺脏在中医为收敛,消气。血液在循环转换运化过程中产生很多垃圾,残余和废气。
必须合理收敛和转换出身体外去。这个身体把多余,残余排除排出身体过程,中医称之为消,称之为收。在西医肺脏为换气发泄。心脏在中医为疏散分布气血,中医在关注血液分布疏散同时,考虑了血液本身润滑程度,粘浊程度,还有血与气之比例,更侧重于探讨血气之本质探究,而不是心脏本身之发动力。而在西医心脏为发动供血,相当于汽车之机头作用。脾脏在西医为产生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细菌转换血液。在中医为运化,这个运化,可以理解为气血转化成身体能量和转换成营养濡润身体(筋骨脉肉皮毛),也是血液使用消耗过程。
从这个讨论里,可以对比看出,中医讨论是血液循环中转化气而被使用消耗的实质过程。西医只讨论脏腑本身功能作用。中医之五脏六腑是一个气血循环运作中起到分类别之意义,与实质脏腑功能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种深入剖析气血,理解气血的手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跟西医就千差万别了。中医剖析气血同时,还深入剖解了一个相互关系生克制化原理。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肾气生肝气。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这个生克制化原理,是中医对病的诊断原则。例如,肝肺不和,心肾不交等等。这种都是讨论气血存在的本质问题……
气血与中医脾脏
中医心脏主“生气血”,脾脏主“运化气血”,这些都是描述脾气特点,中医之脾气实质就是血液的调和融合,转换转化意义。就是一个调节气血使用过程,例如身体本身能量消耗,身体濡养筋骨脉肉皮毛需要之转换亏耗。这些都是运化之深意。简单一句话,就是使用和消耗气血过程。但西医解剖学清晰,脾脏产生巨噬细胞,吞噬血液中垃圾细菌等等。胆脏分泌胆汁溶解脂肪运作,消化脂肪。胰脏分泌胰岛素,分解血糖,消化血糖。肝脏分泌物,调解血毒。这些脏腑的作用,中医只用一个脾脏来描述,叫运化,解决血液均衡,气血柔和。中医并没有忽略胆之作用,脂肪之不化,当用胆类,苦类食物进行调和。但中医却实实在在忽略了胰腺这个脏腑,当然中医也产生很多配方来调节身体消渴之病。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人会作渴,气血怎么了?人所以作渴,血液意欲得到水来润血,稀释血液,也是血浊行慢之缘故。有如我们吃了过量的糖,血液流动缓慢,需要饮水来稀释它,流动它。也是血液之浊造成,解决起来,这存在一个逆反问题,血浊流缓,当用热药,热食来推之散之活之。但热药热食令血液膨胀,从而血管之藏血更少而令血更虚,口舌加重作渴,这与病理本身反了。相反,如果用寒药,凉药让血液变清善藏,但凉药,寒药通常令血液流速更慢,与病本质是血液少水而作渴,血浊行速过慢成病病理又相反了。糖尿病之所以难治疗,就是这样病理相反原理,造成病困难治。学习中医,不要错过对身体气血和气血互相转换消耗深入理解,深入参悟,这样,或者大有收获。
中医气血与脉理
中医所说之气何来?就食物腐熟吸收后,血液消耗转化所产生。这些气一部分皮肤散发了,一部分通过肺呼吸换气转换了。这个探索气血过程,中医又产生摸脉探血气的病理学。脉细弱,气虚不藏。脉盛大而软,气藏而不泄,此脉化令太过从而见内热亏耗血液。脉盛大而实,此脉当有物不能转化从而滞于脉中。脉滑,油脂重而不化等等。脉涩,脉中见糖粘难行,有糖未化。中医所以定论肾为闭藏,是怕血之本(也是精)过耗而失养。所以食物进入身体,要有一个合理的储存和闭藏。所以冬要养肾,也是提高血液储存闭藏能力,不要过化,过耗,或漏泄。肝脏所以定义为发陈,生发。
是血液必须有发酵润育之作用,所以春季养肝助生助育,就是血液本身要藏有生气,才可以孕育身体,壮精神。心脏所以定义为蕃秀,疏散,是血液必须有疏散流动之作用,血液才能流动到目的地,濡养身体和精神,无论心脏动力功能多么强大,首先,还要血液本身相对清润,滑溜容易输送,这样心脏就不会承受太大疏散分布压力。脾脏定义为运化,就是血液必须有转化为身体筋骨,肌肉皮肤毛之作用。不能有的可以转化,有的不能转化,有的可以营养,有的不能营养,如果这样,血液之根本意义就没有了。还有一种筋骨,肌肉皮毛,转化为血液,供养身体运作和营养精神需要。
这个也要适当,平衡身体才能舒服自然。肺脏所以定义为容平,定义为收敛,就是血液一定要带走转化之残留和物质。这样身体才能舒服协调,不积郁气。这样,得出结论血液要稳定,平衡,能藏能化才是健康之血液。气是血液运作中来,所以不能气化太过,造成血虚,不能没有气化,造成食积。所以脉探气血,也是很高的探索,只是探脉知气血,有几人做到摸脉知气血,深入了解气血之状态了?
气血之太过不及
五脏气之太过不及。这样的生克制化过程才可以深刻理解人体气血的运作。肺气之太过,肺之能消善消,所以消渴,所以消肌肉,所以能饮而不能止渴,能食而消肌,肺气太过之缘故,易于咳喘,而不能除,易于痛哭而不能止,这些都是肺气太过。肺气之不及,身体血液少气而不善于行,焦气喘满,浊气乱串,气血易于泄露而难存。面色白而少血流血,气之难存难行之缘故。肾气之太过所以过藏而成积成聚。尿毒症就是让人色黑,不能正常排尿所致。毒素积聚血液中无法疏离。肾气之不及,血液只不能闭藏,造成人之尿频,虚软无力,易恐易惊。肝气太过,血液生发能力过强,易怒易升。
肝气之不及,血液生发不足,造成人郁闷,忧郁,血浊之失行失养之故。心气太过,血气流畅,造成人易笑而难止,气之易长难消的之故。心气不足,造成血液能藏而不能长,易恐难喜。是血液少火气之故,火不足水淹之。这似是肾气之太过,却有别于肾气太过。脾气之太过,化令太强,造成大食病,吃之不能饱,易饿。血液善消善化,所以致人大食。这病接近西医之甲亢。脾气之不及,化令之不足,血液存在难以转化物质,食之难消易滞。怎么不叫脾虚失养呢。这病近似西医的甲减,少食无欲。
从四季探讨下气血
春令发陈,万物待生。在这个季节里,人也当应之,令气血应生应育,令气血有发陈生气之能力,去滋润身体濡养精神。所以春作养生之道,生人志气。夏令蕃秀,万物盛长。在人也要与之相应,保持气血流畅通达,才能顺利滋润身体濡养精神,也就是血气本身要柔润,滋滑才能容易流动畅顺。秋令容平,万物萧令收敛。
植物落叶退枝以藏精,动物冬眠以避寒之到来。所以人之应也是养收之道,令身体气血去旧迎新,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滋润身体和濡养精神。冬令闭藏,万物回避,如入冬眠。人当应之,回避多眠,减少气血消耗,让血气闭藏,使志不露。全本黄帝内经就是论述了血气转化,气路,气穴等等情况。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人体气血转化和运作,怎么可以说读懂和理解人体,从而调节身体健康,守护健康?
气血与病(寒热燥湿风)
人受寒了,说的是血液流动性差了,造成血液流动性差原因简单,血糖偏高,血浊,也是血液中有很多物质不能及时转化出去了,造成食而成积。血液循环受阻力大,从而流动缓慢,手脚易麻痹。血浊沉积当提升化令,所以中医把姜搬上了餐桌,黄芪成为中医常药,鸡内金消积活血,都是提升化令,消积除浊,减轻血气流动压力的目的。人受热了,也就是血液长气不断,消之不及,造成热藴。所以小孩子容易发烧,就是吃了热物,令血气盛行,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稀释血液,血液产生的能量没有及时散发出去,另外血液本身也升温,血液流速不断加快,所以小孩子容易发烧。人老了为什么阴虚内热。
也是血浊流缓内热难消之缘故。心欲止而长气不断。所谓血热,就是血的温度偏高了,其实多饮凉开水便可以把血液温度降低,不要让血液过快的奔流。湿就是血液中有东西不能化,造成湿痹病,疳积病。內之不化,气之不充自然外之不养。所以人会皮色黄而消瘦。燥病,血液少而气盛,气血奔流,血液本虚,不足以润肤润发,所以皮干,发干,易脱落。奔流,所以躁动难眠,躁动不安。肾恶燥,就是这样的原理,无血可藏,血气却奔流不息。风病,血气内敛,而生气不断。造成血管的血气不断升高温度,血气往头攀升,这也是人常常打喷嚏,流鼻涕,鼻炎的原理。
气血与血糖和血脂
人体血糖血脂是西医的成分学,理解血糖和血脂问题,我们从血糖血脂的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部分进行理解,血糖,是流动性非常差的物质,而且溶于水,也是说多饮水才可以分解血糖。当然,也要胰腺分泌胰岛素才能分解血糖。血脂,是流动性非常好的物质 ,而且不溶于水,当然,分解血脂需要足够胆汁分泌。这样意欲促进血液流动,就需要分解血脂,抗脂肪凝结,保持血液里面脂肪的藴存量。如果血液流动过快,就要保持血液中的糖分含量。血糖可以说为身体的能量,血脂可以理解为血液流动的润滑剂。
两个成分配合,有很多极点。流动过快,造成阴虚内热,低血压,如果流动过慢,血液浓浊,造成血压升高容易堵塞毛细血管。这样可以理解大便问题,人血糖高大便存在便秘问题,少便问题,人血脂高,会出现便烂,不成型,便多。这样,人可以深刻理解病人成病病根。中医讨论这个问题,油多了会拉稀,水缺了会便秘。血气是流动变化,处理起来还需要深深探讨,研究。血糖令血液需要水,只有水才能稀释糖,但糖不一定完全转化,血糖不化造成气血难行,流动性差。气血流动更需要脂肪。血脂太过又形成血液不消,造成异常,脚软,手软无力。所以又要适当处理血脂消化问题。
一天之气血四态(早中晚夜)
人体一天气血运作,以简单分解为早上,中午,傍晚,夜半四个简单的时候。早上,血气升起活跃了,血气处于升起活跃之状态。中午,血气最活跃了,流动力非常好。傍晚,血气收敛下降了,血气活跃不断下降。夜半,血气活跃程度下降到最低,流动性也最差。针对这四种状态,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可以针对性研究剖析下。
气血与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才能骨正筋柔,这个逻辑关系,很容易被忽略,其实一人要五味调和,才可以做到骨正筋柔,这个逻辑就是身体需要养皮毛,当润肺,当用寒凉之物,减慢气血流动速度,才能养好皮毛。假如需要养筋骨,需要了解气血偏热,偏少。当多食薯类,深色食物来滋润筋骨。假如需要濡养血液本身,多吃骨髓物质,才能润滑气血……这样欲处理好五味调和,必须对五味深入认识,才可以调节身体气血,滋润身体和濡养精神,守护身体健康。
“良药苦口”这是中医的名词,苦味,就是莲心之苦,黄连之苦,苦能消气坚身,苦味入心,这是苦味善把血气变清之故,血气清则善行。穿心莲之苦,黄连之苦,很多中药都带苦味,是令人调和气血让血气易行之故。所以苦味可以燥脾,令身体之气善升。辛味,就是辛辣,代表气血散开散发,所以善软坚化结,辛味入肺,疏通气血,辛味辛散之力,令血气更具活力,所以中医用之活血化瘀。此味令血气清,流动血液更活跃,所以蒜子被搬上了餐桌。辛味活血入肺,同时也疏肝解郁。但辛味太过会令人燥干而血虚气盛,爱发脾气,难睡好动,精神不清爽。酸味,酸味善收,令气血善藏。酸味入肝,润肝。
酸味善于止血,也是也善于收敛的缘故。打嗝,呃逆是源之脾气过亢,造成呃逆,所以当用酸以收之,所以酸味有下气抗逆的功效。但酸味太过,造成脾气失养,从而化令失节制。甘味,也是平时甘甜之味,甘草成为药中国老。就是调化之能,减慢血气流动之能,甘味入脾,肝气恶急,用甘缓之就是一个调缓身体气血的原理。但甘味太过,令人胸闷喘满,气储蓄胸中难出从而喘满。咸味,咸味入肾,咸味令血气提升,咸味伤血,所以咸味令血气软,有软坚化结。咸味收涩,所以咸味太过,会令人肿胀。盐是咸味,用盐也是必须的调味品,血虚内热,与咸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咸能软坚,水克火,咸胜苦的缘故。所以人意欲守护健康,必须深入认识五味和气血的联系,处理健康饮食,调和五味,才能守护健康,长有天命!
气血与气化联系(生长化收藏)
血之末谓之气。气在四季转换中,色为气之形。红色入通于心,善长。白色入通肺善收。青色入通于肝,善生。黄色入通于脾,善化。黑色入通于肾,善藏。所谓生,就是发陈起气之意,也是血液要有一定生气之能力。所谓长,就是所生之气能散发到达之作用,也是血液要有足够容易流动的性能。
所谓化,就是血液散发出来的气能够滋润身体(筋脉骨肉皮)和濡养精神。所谓收,就是濡养后的残余物质能够让血液带走转换出去。所谓藏,就是血液带走残余排出同时不能损耗精气。在这个过程里,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化令太过会大食,食不知饱。收令太过会尿频消渴。藏令太过会尿少尿毒。生令太过会头热头痛,流鼻涕,打喷嚏。长令太过会全身软而无力。看气血转化,看天气转换,知病理,晓身体气血之变,自然可以养生健康,生命少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