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如何运用经络切诊方法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中医诊断中的切诊环节紧密相连,彼此相辅相成。经络切诊,这一诊断手法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医者对手法和技巧的精准运用,以及对经络和腧穴的深入了解。

经穴触诊,或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式。其原理在于,当内脏发生病变时,这些病变会通过经络的传导,在体表形成各种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医者通过在这些特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相关腧穴上进行触、扪、按、压等操作,能够感受到患者体内的异常变化,从而诊断出其潜在的健康问题。

张景岳曾言:“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这充分说明了经络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经络切诊不仅涵盖了寸口脉、人迎脉、趺阳脉、太溪脉的切诊,还包括经络分部的切诊,每一种切诊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诊断意义和应用价值。

医者在进行经络切诊时,需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结合患者的病史、体质等因素,全面分析、判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经络切诊不仅是一种诊断手段,更是中医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它体现了中医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深刻理解。

1.动脉切诊 

以寸口脉为主,我们可以洞察阴经病证的虚实情况;而人迎脉则为我们揭示了阳经病证的虚实变化。至于趺阳脉,它是阳明经盛衰的晴雨表,而太溪脉则直接反映了肾脉的盛衰。在临床实践中,医家们常通过寸口脉来全面诊断身体的各种病变,因为它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除了诊寸口、人迎脉,古代的《素问》在诊断六经病时,还巧妙地运用了诊神门、尺泽、太冲、太溪、冲阳等穴位处的动脉搏动方法。这十二条经脉,每一条都如同气血的河流,拥有其独特的搏动之脉。通过细心切按这些搏动之脉,医家们能够深入洞察相关脏腑、经脉的虚实状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宝贵的线索。

例如,诊两额之动脉,能够观察头角之气的盛衰;诊耳前之动脉,可以洞察耳目之气的状况;诊两颊之动脉,则能够判断口齿之气的强弱。同样,诊手太阴经的太渊、尺泽,可以了解肺气的状况;诊手少阴经的神门,能够判断心气和身孕的情况;诊足少阴经的太溪,可以洞察肾气的盛衰;诊足厥阴经的太冲、足五里,则能够了解肝气的状况;诊足阳明经的虚里(乳根穴),可以判断心、胃之气的状况;而诊足阳明经的人迎、趺阳(冲阳穴)和足太阴经的箕门,则能够全面了解脾胃之气的状况。

历代医家在经脉诊察方法上各有独到之处。《内经》提倡从头身到四肢的“遍诊法”,强调全面而细致的观察;《难经》则主张“独取寸口”,注重寸口脉的独特价值;《伤寒论》则擅长运用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将诊断范围精确到具体的脏腑和经脉。虽然三者的用法在范围大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方法却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脉象与经络的虚实是紧密相连的,寸口脉的搏动也与其他脉的搏动相互呼应。《灵枢·动输》中就有“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的描述,这充分说明了脉象与经络的紧密联系。当病情危重或寸口脉不可触及时,我们可以通过诊人迎、趺阳之脉来观察胃气的盛衰存亡,从而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2分部切诊 

经络分部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在特定经络循行部位或相关腧穴上,运用触、扪、按、压等手法进行细致的诊查。这一技艺,早在《内经》时期就已有详尽的记载。《灵枢·经水》篇明确指出:“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这是对经络切诊的精准描述。

在经络切诊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多种异常反应,如结节、肿块、串珠和条索等。这些反应都是机体内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素问·刺腰痛》篇中提到,郄中之脉上若有黍米大小的结节,乃是机体瘀血的反映。同样,若在同阴之脉上出现肿块,则意味着经气不畅、血脉瘀阻。另外,切循厥阴之脉时,若指下有多数结节状物相连,形如串珠,或是循按缺盆骨上坚痛如筋的部位,出现条索物,这些都是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直观证据。

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多种多样,包括循经的疼痛、酸痛、抽痛、麻木、发凉、发热,甚至灼热等。这些反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病情的虚实,还能为我们提供循经断病的依据。例如,结节、条索物按之柔软、不痛者多为虚证,而结节、条索物硬胀压痛者则多为实证。酸胀麻木的感觉也往往与虚证相关。

在临床上,背部肌纤维炎、急性肌肉风湿病等病症,通过经络切诊,我们可以在膀胱经上发现压痛、结节或条索等阳性反应物。这些反应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诊断依据,还为我们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疼痛,作为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直观反映病位的重要依据之一。从经络的角度来说,疼痛部位与经络的循行密切相关。《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各经病变在相应经络循行线上出现的疼痛或压痛,如手太阳经的颈、颌、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等,都是经络病变的外在表现。

因此,通过经络分部切诊,我们可以明察病变部位皮部、经筋的柔软、坚硬,从而明辨病在何经,为循经断病提供有力依据。这一技艺的运用,不仅要求我们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触感和细致的观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经络分部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3腧穴切诊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奥秘之地,它们犹如身体内部的秘密通道,当脏腑经络出现病变时,这些通道往往会以特殊的方式展现出疾病的踪迹。古人智慧地总结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这意味着,通过观察腧穴的变化,我们可以洞察到内在脏腑的健康状况。

当肺经的原穴太渊和背俞穴肺俞出现压痛或其他不良反应时,我们便可以断定肺经有病。同样,肝经原穴太冲和背俞穴肝俞的不适,也预示着病邪在肝。肾经原穴太溪和背俞穴肾俞的虚浮空软之感,则表明肾经虚弱。这些穴位,如同脏腑的镜子,反映出它们的健康状况。

而不仅仅是原穴和背俞穴,郄穴、八会穴、募穴、下合穴等,也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患有胃病的人在足三里处常常出现条索状物,背部的胃俞穴局部组织疏松,或呈凹陷,或感觉异常。阑尾炎患者多在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附近有压痛点;胆囊炎患者则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下有压痛。这些现象都说明,经络穴位与脏腑病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临床研究中,人们还发现,募穴主深久之病,俞穴主初浅之病,郄穴主急症。当我们在穴位处触到结节、条索状物或指下感觉硬胀时,都可以视为阳性征象。而在对瘿病经络诊察的临床研究中,人们还发现,郄穴反应多为实,原穴反应多为虚。这些发现为我们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经络望诊和经穴切诊,是中医诊断的两大法宝。它们常常配合使用,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这正是对经络望诊和经穴切诊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在临床上,我们不仅要观察患者的脉象,还要仔细观察他们的经络穴位变化,从而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

总的来说,经络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络望诊、问诊、切诊等方法的配合使用,我们可以非常准确地把握病机,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只要我们熟练而正确地运用经络辨证,就可以像《灵枢·外揣》所说:“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从而准确地把握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