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治抽动障碍有奇效
抽动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地抽动,主要存在于儿童和青少年。抽动障碍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
彭某,男,7岁。因不自主抽动、喉中发声2年余,于2020年12月29日就诊。患者在5岁多时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摇头耸肩,性格急躁,喉中阵发异常声音,影响学习。曾就诊于西医院儿科,诊断为抽动障碍,给予口服盐酸硫必利片治疗,可暂时缓解,但疗效不持久。后又口服不少中药治疗,疗效亦不佳。平素食欲差,挑食,睡眠较差,二便规律。身高发育迟缓,智力正常。刻下症:频发不自主挤眉弄眼、摇头耸肩,性格急躁,喉中阵发异常声音,睡眠较差,二便规律,食欲差,挑食。查体:体温36.7℃,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舌红,苔白,脉滑。脑电图检查正常。血常规检查正常。
西医诊断:抽动障碍。
中医诊断:肝风证(气郁化火,引动肝风)。
治法:息风止痉,镇静安神。
处方:①主穴:百会、舞蹈震颤区(双)、情感区。②配穴:太阳(双)、迎香(双)、风池(双)。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生地黄15g,白芍15g,柴胡15g,当归10g,栀子10g,菊花25g,云茯苓20g,薏苡仁15g,郁金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枸杞子25g,麦冬15g,生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操作:百会、情感区、舞蹈震颤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风池穴进针时要求针尖朝向对侧风池穴处,施以泻法。其余胸穴常规针刺,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 II型电麻仪,连续波刺激20分钟,强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40分钟,2周为1个疗程。
复诊:患儿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抽动症状频率明显降低,病情显著减轻,自然状态下与常人基本无异,情绪较之前稳定。自述睡眠良好,食欲转佳。舌淡红,苔白,脉数。停中药汤剂,嘱患者巩固治疗1个疗程,病愈。随访至今未发。
小儿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行为、思想、人格障碍,表现为不由自主地重复快速抽动,无目的地单一或多部位抽搐,如眨眼、面部肌肉抽动、皱鼻、努嘴、摇头、耸肩、踢腿蹬足,以喉中作响,口中秽语,伴性格急躁,易于激怒等为临床特征。属于中医的“肝风”“抽搐”“痉证”范畴。究其发病原因,与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肾常虚等五脏有余或不足有密切关系。
本案患儿因平素性情急躁,情志不畅,日久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热化火,引动肝风,加之热灼津液,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虚风内动,故现挤眉弄眼、耸肩摇头等抽动症状;阴虚神不守舍,心不能主言,则见喉中吭吭作响。故治宜息风止痉,镇静安神。在治疗时,一方面通过经频重复针刺法配调神法,取舞蹈震颤区以调节大脑功能和神经递质间的平衡、百会配情感区以安神镇静止痉;另一方面结合中医辨证选穴配方,调畅气血,息风通络,使阴阳协调,脏腑功能恢复,则病自愈。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故在临证时,应注重根据患儿病情的缓急轻重,合理使用中西医疗法。既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又重视西医辨病治疗,及时控制病情发展。辨证辨病结合,中西疗法合参,标本缓急,尽在掌控当中。
在临床治疗中,重视调神,动静结合。“神”在防治疾病、诊断疾病及疾病的预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气血又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而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运行,又必须受神的主宰,神不但调节改善机体内环境,在内外环境协调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若神受损,调节机能失常,即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早在《灵枢·小针解》时期即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亦有“治不调神,乃医之过失”的记载。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依据“凡刺之法,必本于神”“用针之要,无忘其神”之理论,倡导防病治病先调其神,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法”以静止安神,此法不仅对西医学的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其他疾病中所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亦有很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治疗小儿多动症以百会配合神庭、舞蹈震颤区(或头维),与局部取穴配合,可安神镇静,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