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怎么治?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疮”、“口糜”等范畴。本病因发病时灼痛较剧,甚则影响说话、进食,且迁延反复,缠绵不愈,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

目前可行的治疗方法中,大多只能减少溃疡发生的频率,减轻溃疡发生的严重程度,尚无理想的方法防止其复发。

病因病机

口疮一病,多由火热所致。

《素问·气交变大论》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圣济总录》

“心脾有热,气冲上焦,重发口舌作疮也。”

《景岳全书》

“口舌生疮,故多由上焦之热。”

五脏皆与口舌相关——

足厥阴肝经:下颊里,环唇内。
舌为心之苗
脾经: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
肾经:连咽,系舌本。

五脏功能失常,化生火热,循经上扰,均可致口、舌的病变。

“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

——《齐氏医案·口疮》

据此,将本病病因总结如下:

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

1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生痰化湿蕴热,郁热外发则为溃疡,痰湿内蕴则缠绵难愈。
2素体阴虚劳伤过度,亏耗真阴,虚火上炎,熏灼口唇,发为溃疡;实火易清,虚火难疗,故缠绵难愈。
3年高体弱,劳倦内伤脾虚气陷,阴火上乘,上熏于口,则发为溃疡;气血亏耗,疮疡难敛。
4瘀血内停口疮日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腐肉难去,新肉难生。

综上——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思虑劳神,脾胃虚损,转运不力,痰湿内生,化热成瘀,而致口腔溃疡复发者多见。

辨证论治

“当世之病,多种致病因素参杂,纯虚纯实者少,其病多寒热间杂,虚实互见。”

郁火上炎

痰湿、宿食

瘀血、气滞

五志过极

湿困蒸郁

脉络不通

土虚阴火上乘

滋阴清火、化痰活血虽为主法,然治疗仍当详辨虚实,仔细考究火之来源,或利湿解毒,或清热通络,或培补中焦,扶正敛疮,以期正本清源,标本同治

针对虚火内灼、痰湿内蕴、瘀血内阻的主要病机,以滋阴清火、化痰活血为主法,自拟口疮溃疡基本方

全方如下:

银柴胡10g 胡黄连10g 地骨皮10g

海蛤粉10g 法半夏10g 化橘红10g

飞青黛10g(包煎) 南、北沙参各10g

茯苓30g 丹参30g

丹皮10g 赤芍10g

方解:

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清热降火,凉血除蒸

黛蛤散——清肝泻肺,凉血消疮

(其中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主要用于口疮、温毒发斑等)

南、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清养胃阴,以化肺热。即益戊土之阴液,解肺中之燥热

法半夏、化橘红、茯苓——为二陈汤之意,以除中焦脾土之痰湿

丹参、丹皮、赤芍——凉血散瘀,活血消肿,则热瘀去,脉络通,新肉生,溃疡愈。

下面来看看在临床上是如何将上方灵活运用的吧~

01

滋阴清火,化痰活血,利湿解毒

实火、虚火皆能上炎于口唇,发为溃疡.

实火者既有实火证,必有实火之因

因痰湿而致者,其苔多厚腻;

因宿食而致者,多纳谷不馨;

因气滞而致者,其胸腹多胀闷;

治疗当各随其所得而治之

口腔溃疡在急性发作期,因湿热、痰瘀、毒邪互结所致者亦不少见,可酌情加用二妙散、四土汤、白英、半枝莲、蛇舌草等以利湿解毒。

病案举例

患者:某男,5岁。

主诉:扁桃体反复肿大、化脓、发热近3年。

现病史:扁桃体肿大,舌面及右侧牙龈溃烂,纳差,餐后脐周隐痛,大便每日一行,舌淡,苔中根部淡黄而厚,脉缓。

患儿纳差,餐后脐周隐痛,苔中根部淡黄而厚,口腔溃疡多发。

辨证:湿热蕴蒸、胃肠气滞、郁火上灼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化痰、解毒消疮

处方:

苍术6g 黄柏3g 胡黄连6g

法夏6g 茯苓8g 化橘红6g

射干6g 马勃6g 败酱草6g

白英6g 土贝母6g 土牛膝6g

半枝莲8g 蛇舌草8g

7剂

二诊:诸症缓解,舌苔转薄,唯口腔溃疡,纳差,颌下淋巴微肿。

刻下见扁桃体红肿稍退,口腔溃疡初愈,疼痛减轻,易醒,梦多,盗汗,纳差,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缓。

处方:

银柴胡6g 地骨皮6g 胡黄连6g

海蛤粉6g 飞青黛6g 陈皮6g

法半夏6g 土茯苓8g 土贝母6g

土牛膝6g 鸡内金6g

南、北沙参各6g 建神曲6g

7剂

两月后复诊,自觉症状缓解,盗汗减少,扁桃体肿大不明显,口腔溃疡已愈。

按语

首诊方乃二妙丸合二陈汤,清热燥湿、理气化痰。

土贝母、土牛膝、射干、马勃、败酱草、白英、半枝连、蛇舌草——利湿解毒;

胡黄连——燥湿厚肠、清退虚火。

二诊时,患者湿热将去,热毒稍减,但胃气未复,治疗当滋阴清火,化痰消食。

故以自拟口腔溃疡方为主方,去活血化瘀之药,加鸡内金、建神曲以消食醒脾。

02

滋阴清火,化痰活血,清热通络

口疮日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腐肉不去,新肉难生。

治疗时,可在基本方上加忍冬藤、金刚藤等以滋阴清火,化痰活血,清热通络。

病案举例

患者:某女,54岁。

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年,近发作2天。

刻诊:上下唇均出现溃疡,创面色红、凹陷,痛较剧;头昏,目胀不适,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略厚,脉缓。

辨证:虚火上炎、痰瘀阻结、脉络不通

治法:滋阴清火、化痰活血

处方:

银柴胡10g 南、北沙参各10g

地骨皮10g 胡黄连10g 丹皮10g

飞青黛10g 法半夏10g 茯苓30g

海蛤粉10g 炒栀子10g 桔梗10g

忍冬藤30g 胆南星10g 浙贝10g

7剂,日1剂,水煎,分3次餐后温服。

二诊:口腔溃疡将愈,疼痛减轻,头部紧绷感好转,急躁,心烦仍有。

处方:守上方,加丹参30g、旱莲草30g

三诊:口腔溃疡新发一处,疼痛,齿根满口痛,咽喉不适,太阳穴处胀痛,舌绛,苔薄白,脉缓。

处方:原方加化橘红10g,丹参30g,赤芍10g,金刚藤30g。10剂。

四诊:口腔溃疡已愈,牙龈肿痛消失,两太阳穴胀痛,心烦,舌淡,苔薄白,脉缓。

处方:上方加炒栀子、玄胡、郁金,改做丸剂。

续服月余,随访半年未发。

按语

患者口腔溃疡创面色红、凹陷,疼痛较剧烈,为火热之象自不待言,然其头昏、目胀,则为下焦虚火攻冲清窍所致。其苔白厚,然食纳可,其痰湿不在脏,乃循经搏于口唇;湿性缠绵,故迁延难愈。

二诊时出现急躁之症,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疏泄太过所致;虚火上炎,母病及子,则发为心烦。

三诊时,舌苔转薄,痰湿稍去;其舌绛、病情反复,为虚火内灼、痰瘀内结、脉络不通所致。故治以滋阴清火,化痰活血,清热通络。

四诊时,诸证悉除,惟心烦、双侧太阳穴胀痛,故加炒栀子以清血分郁热;玄胡、郁金以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03

滋阴清火,化痰活血,扶正敛疮

年高体弱,劳倦内伤,脾虚气陷,阴火上乘,上熏于口则发为溃疡;气血亏耗,疮疡难敛。

治疗时,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黄芪生脉饮、理中汤、肉桂等以滋阴清火、化痰活血、扶正敛疮。

病案举例

患者:某女,40岁。

自诉:常发口腔溃疡。

现病史:乳腺癌清扫术后2年,去年11月作乳腺癌复查,未见异常,查白细胞减少。共化疗6次,化疗后月经至今未行,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有裂纹,脉缓。

辨证:气阴亏虚,虚火上浮

治法:滋阴清火、化痰活血、扶正敛疮

处方:

黄芪30g 生晒参6g(另包,代茶饮)

麦冬10g 五味子10g 银柴胡10g

南、北沙参各10g 地骨皮15g

海蛤粉10g 丹参30g 大青叶10g

法半夏10g 化橘红10g 壁虎10g

7剂

二诊:口腔溃疡消失,自觉症状不明显,饥饿感不明显,饮食尚可,舌淡,苔薄白,脉缓。

守上方,去大青叶、法半夏,加当归、川芎、垂盆草(剂量未收录)7剂。

三诊:自觉症状不明显,有饥饿感,口干,舌淡,苔白略厚,脉缓。

守上方,去海蛤粉,加法半夏、陈皮、鸡内金、建曲(剂量未收录)。

按语

患者大病术后,气阴亏虚,虚火上浮,发为口疮,治疗当滋阴清火、化痰活血、扶正敛疮。方以黄芪生脉饮和自拟口腔溃疡方为主方,加大青叶、壁虎以清热凉血、解毒散结。

二诊患者溃疡已愈,然正气亏虚,故去苦寒之大青叶、温燥之法半夏,加当归、川芎、垂盆草,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三诊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建议复查血常规;舌苔转厚,故去海蛤粉,加法半夏、陈皮、鸡内金、建曲,以化痰消食,扶正愈疡。

总结

临床所见口腔溃疡,典型病例较少,而不典型者恒多,故有主证虽同,而病机难以丝丝入扣者。此时用方,但求病机大体相合,无寒热虚实之径庭,便可据证用方。

如患者仅见口腔溃疡,舌淡,苔白,余证不显,自拟口腔溃疡方亦在使用之列,即突出主证,参以病机。

自拟口腔溃疡方,能明显缩短溃疡持续的时间,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减少发作周期。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将该方改为丸散剂持续服用二月左右。同时,还需要求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调畅情志,以减少复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