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的分类方法与临床应用

证候的分类方法

科学的证候分类法,应当具有明确的划分原则和统一的分类标准。首先必须使所分出的类别名称与其实际内容相应而且相称,保证各子项之和正好与母项相等。例如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包括精亏、津伤、液耗等),这些“子证”之和便恰好等于虚证这一“母证”。

早在两多年前,我国医家便从古老的阴阳学说出发,按照病性的寒热、病况之虚实、病位之中外以及病理变化所在之脏腑等综合标准进行了证候分类。这样的分类思想,从今天的分类学观点看基本上还是可取的,如《内经》通过“审查病机”而“定其中外”,并根据“虚实之要”、“阴阳之理”、“有余不足”等原则,提出了最早的分类模式,大体上将证候划分为:阴阳虚实、脏腑寒热、气血盛衰、六经六淫、移热移寒(如膀胱移热于小肠,胆移热于脑,心移热于肺,肾移寒于肝,脾移寒于肝)等证候系列,其中大部分的类别沿用至今,未出现大的更动。

张震老师参与主编之《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目前所用分类法,系将300种证候总分为五大类:即全身证候、脏腑证候,温病证候,伤寒证候,专科证候其中专科证候又再分为妇科证候、儿科证候、外科证候、耳鼻喉科证候、眼科证候,即是一种尊重传统习惯以便临床运用的暂行分类法。图片

接下来谈的是证候与病名和症状的关系

疾病、证候、症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医学概念。它们的产生,虽然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自身阴阳相对平衡的严重失调和体内外环境统一性明显障碍的结果,且同一种疾病的有关症状和证候往往又具有某些比较统一的病理基础,然而三者的诊断学意义却又各有千秋。

疾病(这里主要指的疾病名称)通常是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功能或形质异常变化或病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正确的病名是对某种疾病矛盾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概括,而这种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较有规则的演化发展轨迹,且在其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又可表现为若干相应的证候。前人将各种病因导致的人体异常状态,分门别类地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疾病并给予了相应的命名,于是便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疾病名称。

据初步统计,中医学约有4000多个病名,其中有的病名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特别是在拟定具体的、不同阶段的治则治法时,若仅凭借病名去治疗,则其指导意义和针对性一般便不够准确,难以照顾到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其次,中医学的病名尚有一部分没有同临床症状完全分离开来,在症状与病名之间还有较多的交叉或重叠。若依据这样一些病名去进行治疗而不辨证,那么便有可能流于对症处理而无法深入到疾病的本质。

当然,疾病是导致证候和产生症状的根源。一般来说,要是没有疾病也就无所谓症状和证候了。但是证候毕竟又有别于症状,而且不同于病名。在反映人体病机方面,证候比症状深刻得多,同时也比病名清晰和具体得多。所以证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着疾病阶段过程的本质和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是一种倾向于重点揭示人体病理生理功能状态的综合性诊断概念。因此,若把病名看成是前人用来编织疾病诊断模式的经线,证候则是组成此一模式的纬线,那么两者的准确结合和纵横交织便构成一幅比较清晰而完整的中医疾病诊断模式图。这就是病和证之间自然的相互关系。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显示了中医学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是独一无二的。

总之,病、证、症三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临床诊疗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一般宜在分析症状的基础上认识疾病和辨别证候,在识病的同时,仔细地辨证,同时还必须适当揆度主要症状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指标性作用,用“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把病、证、症三者正确地结合起来。

接下来谈的是证候与治疗的关系

凡是正规地运用中医方药或针灸认具处治疾病,都必须首先制定一个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法度,据此立方遣药或选穴行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治疗法度的确定又必须从患者所患之实际证候出发,这样才能使所用的方药显示其应有的针对性。因此,明辨证候乃是采取有的放矢的治疗措施的前提。那么这里我分享一则案例。

张X,男,33岁,农民。于2021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三个月前患结核性胸膜炎,服抗痨西药后腹泻,胸脘痞闷,心烦口苦,不欲食,胃中烧灼,口苦口干,失眠,恶心,大便稀,肠呜,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红,苔黄脉数。胃镜检查提示:胆汁返流性胃炎。

核心证候:寒、热、虚、气。

基础证候:虚证、气虚证、寒热错杂证。

病位证候:脾、胃。

具体证候:脾虚证、寒热错杂证。

中医诊断:胃痞(脾虚寒热错杂证)。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疏调安胃汤加减,具体如下:

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

丹参10g,川芎10g,枳实10g,

杭芍12g,白术10g,茯苓15g,

山药20g,薄荷10g,木香10g,

乌药10g,厚朴15g,苏梗10g,

法半夏15g,白蔻仁10g,沙参15g,  

麦冬15g。

3剂,水煎服。一煎40分钟。二、三煎30分钟。

嘱清淡饮食,忌浓茶、咖啡、辛辣。

按语:本例患者以“胸脘痞闷”为主症,属“胃痞”范畴。按本病之病机变化及证候演变的一般规律,发病之初其病变主要涉及胃、脾、肝之气分。由于肝失疏泄,中焦气机异常,郁滞不行,升降失常,胃气逆乱,受纳运化障碍,此时以实证或实热之证为多见。患者平素脾胃较虚弱,胃腑本身之阳气及阴液易亏,复因劳倦所伤,饮食不节,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等皆能伤胃。患者病延3月,药食所伤脾胃,日久则气郁化火,灼伤胃阴,胃失濡养,虚热内生;运化不健湿聚为患,或炼液成痰,或郁而化热而成湿热,或从寒化而成寒湿,俱可郁阻中焦气机,终成胃痞之疾。病久则易出现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湿聚痰生,证情趋于复杂。久之内生之邪气羁留,正气耗损,虚实互见,寒热混杂,缠绵难愈,步入慢性状态,症状时轻时重,影响生活质量。

处方中的木香性辛散温通,可行气且善走脾胃、三焦,能升能降,宣散滞气,健胃消食,除胃脘痞满。乌药辛开温通,能宣畅气机,顺气止痛,可疏理脘腹内邪逆之气,除胀消痞。厚朴能行气除满,降气消胀,燥湿化痰,消积导滞。苏梗芳香降气,可散腹中滞逆之气。法夏有降逆止呕、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之功。白豆蔻仁气味芳香,能行气、开郁、醒脾、化湿、止呕和胃。沙参、麦冬益气养阴。以上诸药互相配伍可协同增效,善治胃失和降,气滞中焦,脘腹痞满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总之证候三级分类法能概括地反映出患者疾病的阶段性本质特征,更全面而有重点地揭示不同患者个体化的现实病机状况,从而能有效地指导治疗实践。

接下来谈的是证候的规范化

★证候规范是中医辨证的统一标准

“规”是法度或标准,“范”是典范、准则或榜样。证候规范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技术规范之一,是临床辨证的准绳,是中医诊断具体证候时应当普遍遵循的统一标准或模式。证候规范应当是实用性、学术性、法规性三者的高度统一。

★制定证候规范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有了符合实际的、比较科学的规范,能够促进实践医学的发展,使之达到更高的水平。而制定合理的中医证候规范则,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根本环节之一,是当今时代的殷切期望和迫切要求。

★证候的命名必须规范化

证候的命名必须走向规范化,具体要求:

1.应充分体现中医的学术特点,

2.尽量使用证候的正规学名,

3.证候的命名应如实反映证候的内容

4.对于复合证候的命名,要避免外部形式的无原则膨胀,内部结构一定要严谨有序、符合逻辑。一般应当主证在前,次证居后,文字应简洁扼要、精炼确切,用词通常以四到八字为宜,否则易使人感到繁琐。

★证候的诊断应当标准化

证候诊断的标准化,首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标准,并要求医者从患者的实际出发,切实掌握病史资料和临床表现,具体分析病因、病机和症状的因果关系,全面综合,参照标准或规范准确地进行判断和表述。

中医证候规范化是前人未曾解决而如今必须妥善地加以解决的有关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大课题。一个理想的规范,既要系统地总结前人的认识成果,又要反映出当代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这就需要经过反复实践与修定,方能逐渐形成。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