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好经络辨证
学好经络辨证的前提是什么?当然是经络和经络的所主病症。
学好经络的前提是什么?当然是要弄清楚经络是什么。经络是什么?
这个问题啊,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学过,可能大家都能回答,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既然是通道,那就应该看得见、摸得着。呵呵,可惜,尽管国家花了很多科研经费,到目前为止还没弄明白经络的实质是什么,但这并不是说它是伪科学。
打个比方说,我们用手机,信号是怎么传递的,你是看不见的,但并不是说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
有人认为经络现象只存在于活体,活体不存在了,“经气”也就没有了,你用解剖的方法是无法找到经络的。这一讲我们谈谈为什么要学习经络和经络辨证。
为什么要学好经络辨证?
首先啊,我们来看看中医经典《灵枢》里是怎么说的?《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的是什么意思?说的就是十二经脉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可以调理人体的虚实和治疗百病,做医生的不可以不精通。
再看看下边《灵枢·经脉》里的这句话,你就更明白学好经脉的重要性了。《灵枢·经脉》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说的是什么?说人的生成和生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疾病能得到治疗,人体能维持健康,都是因为十二经脉。
开始学医,要从十二经脉开始。精通十二经脉,是成为高明医生的必备条件。
可以说把经络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
一 学好经络有利于理解一些中医理论难点
有些人说,中医理论是一门玄学,看不见,摸不着,很多是臆想出来的,是这样吗?其实,这是他们对中医理论未做过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而得出的肤浅断语。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难点,如能学好经络理论,则有利于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中医的这些理论难点,可以使我们对一些中医理论不再感到玄奥。
有人说学好经络是针灸科医生的事,与我们以开方为主的方药医生有什么相关?别急,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个问题。
学中医开始,我们就知道学好四大经典的重要性。当然了,一上临床,老师就会说,学不好《伤寒论》,不能做个好医生。
在这里我们先说说《伤寒论》开篇谈到的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主感受风邪,风邪侵犯肌表,何以会出现头项强痛?这就离不了经络辨证了,为什么?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是怎么走的啊?“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属膀胱。”这一看我们就知道了,风寒侵袭太阳经,经气不舒,当然就会出现头项强痛了。
进一步说,为什么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有汗用桂枝汤加葛根,无汗以葛根汤(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呢?就是因为葛根入足太阳经啊,具有舒筋的作用。
其他的像阳明腑证出现了神昏,通过承气辈下之,为什么可以醒神?这都是以经络为基础的,在阳明经辨证病案评析中我们会讲到。
其实,伤寒的六经辨证就是从经络学说中演化而来的,这些我们在学习《伤寒论》课程时老师一般都会说到,我将另写专篇加以论述。
上面我们说了掌握好经络对学好《伤寒论》很重要,那学好经络对学习温病学有关系吗?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可是学习温病学必读的著作,我们来看看《外感温热篇》里的一句话,叶天士开篇就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说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这和伤寒不一样,寒邪伤人,首先侵犯肌表,病位在足太阳经。而温热之邪为什么会逆传心包呢?
《灵枢·经脉》是这么说的,“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古人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不能受邪的,心包为心之宫城,代君受邪,所以温热之邪犯肺,沿着手少阴心脉逆传至心,就可以出现神昏谵语等症。
这与伤寒阳明腑证神昏不同,只能清心经温热之邪以开窍,不可通下以醒神。为什么?心肺在上焦,上焦之病一般是不可以用下法的。
既然温热之邪犯肺可以逆传心包,那么相对而言就应该有顺传,顺传怎么传?大家可能会说温病“始上焦,终下焦”,就是说从上焦传中焦,再传下焦。
那么温热之邪是如何从上焦肺传到中焦的呢?也就是说上焦之邪是通过什么途径传中焦的呢?看看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就知道了,
《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所以热邪也可以沿着手太阴肺经顺传至阳明胃肠,出现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
这个时候若出现神昏,就可以通下了。所以温病学家治温病的时候常常用《伤寒论》的方子。
又如,在《中医基础理论》里有这么一句话,“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句话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可能死记了下来。
但如果我问:为什么五脏六腑之精能藏之于肾?可能答上来的人并不多。人有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功能上它们各有所司,但它们是如何发挥协同作用,通过什么途径发挥协同作用的呢?就是通过经络。
如果没有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各脏腑就变成了孤立的个体,五行的生化制克也就变成了无根之木,什么脏腑辨证、五行生克在治法中的运用也都将变成空中楼阁!
我们来看看“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怎么来的?这还是要从经络入手。
胸腹为诸阴所聚,任脉位于腹前正中线,其旁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身侧为足厥阴肝经。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腹部的特定穴,它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募穴有十二穴位,其中六个穴位于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其在中极、关元和足三阴经交会,在胸与手三阴经、阴维脉交会,主司精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胃为水谷之海,津液生成来源于脾。
所以说,通过募穴,任脉会聚了脏腑诸精,而其下通于胞中,与肾相连。只要通过经络这么一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肾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了。
其他的如心肾相交,心在胸,肾在腹,两者通过什么相交?阴升阳降,又通过什么途径升降?通腑为何可以醒神?泻下何以能平喘?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非经络理论难以解释。
但“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实在是“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则难以把握其要领,所以古人说啊,“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二 学好经络有利于对复杂的病候执简驭繁
作为辨证施治的关键,病位的确定是基础。所谓病位,就是疾病发生的部位。
经络病机学病位分析要点在于分经,分析确定疾病是属哪一经或哪几经,当经络及其所联系的脏腑发生病变,在经络循行路线上可能会出现病理反应,机体也常可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这就是经络病位分析的基本依据。
因此,疾病病位的确定,不仅仅指表现在外的征象在何经,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经络辨证分析,进一步确定脏腑定位。
正如《灵枢·官能》所载:“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疾病,证候表现非常复杂,既有在上的症状,同时也有在下的表现;既可出现脏腑的气机失衡,同时也有四肢皮损的出现。
如何做到将复杂的证候简单化,抓住其病机关键,常常十分不易,这每每要用到经络理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陈某,男,45岁。反复口腔溃疡,伴双眼虹膜睫状体炎年余,询知患者病前嗜酒,经几家医院确诊为“白塞综合征”,曾用激素、维生素,结合中药治疗,疗效欠佳。刻诊:双目胀痛,口苦,胁胀,视物不清,口腔黏膜及舌面有多处溃疡,上有白腐,阴囊有散在小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朱良春杂病廉效特色发挥》)
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在西医来说是一个免疫系统疾病,缺乏良好的治疗方法,多以激素为主治疗,但常反复发作或加重。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双眼虹膜睫状体炎、口腔黏膜及舌面有多处溃疡、阴囊有散在小溃疡。病位并非一处,很难联系起来。
这个案例对于初学中医者来说,常常不知道怎么入手辨证,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
首先,我们想一想如何把目、舌、外阴联系到一块儿。虽然病变的部位在多个地方,但如果我们很好地掌握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就能非常容易地想到这是足厥阴肝经的病变,为什么?因为案中所述发病病位主要发生于肝经循行和络属部位。
《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生殖器)……布胁肋,循喉咙之后……连目系……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由此可见,白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几乎都能在肝经的循行路线上找到,因此可以定位病位在肝经。
脏腑定位已明,接下来我们就要结合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等进一步分析。根据患者嗜酒,易致湿热内蕴,因此,按病因辨证可考虑湿热之邪循经为患。无表证、虚证表现,按八纲辨证当属里证、实证。双目胀痛,口苦,胁胀,结合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象,可以明确断为湿热内蕴,循肝之经络为患。
辨证已明,用药大法也就可以明确,清利肝经实热,传统的用方是龙胆泻肝汤。
这个病例取自中医大家朱良春教授的病案,朱老用方如下:土茯苓30g,忍冬藤30g,乌梅8g,生地黄20g,甘草20g,龙胆草6g,柴胡6g,炒栀子10g,黄芩10g,川木通10g,车前子10g,泽泻10g。效果如何呢?服药10剂,诸症基本消失,双球结膜充血消失后,视力大为好转,再进10剂,追访1年未复发。可以说疗效非常理想。
方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经湿热;土茯苓、忍冬藤清热祛湿败毒;乌梅、生地黄、甘草酸甘化阴以柔肝,盖肝体阴而用阳也。
方中土茯苓一味用法最宜汲取,《本草正义》云其“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与本症颇合。
我在临床广泛使用大剂量土茯苓于免疫系统疾病、乙肝、痛风、慢性肾衰等证属湿热者,取效甚好。
三 学好经络有利于拓展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
从上例不难看出,如果掌握好经络辨证,对于一些表现非常复杂的疾病可以做到执简驭繁,驾轻就熟。
不仅如此,掌握好经络辨证,可以充分运用中医理论,使一些西医无任何阳性体征可辨、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缺乏有效治疗的疾病,不再无药可医。
当然,这药是我们的中药。也就是说,掌握好经络辨证,对于一些疑难病症来说,我们可以拓展新的诊疗思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本病发病隐袭,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常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致残率很高。
临床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离开家乡好多年以后,回到故里,不经意间碰到儿时的伙伴,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玩耍,一起放牛,一起打架。当我们再次见面的时候,我这儿时的小伙伴,驼着背,弯着腰,全然换了一个人。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交谈间他告诉我说吃尽了西药,请遍了当地的好中医,可是腰痛就是不能解决,四五年间就变成这样了。
我的硕士阶段读的是风湿病学专业,在从事临床好多年后,对于此病确实感到非常麻烦,西医多以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由于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很难控制,并且费用很高,但疗效并不理想。
于是,我开始探索中医的治疗方法。开始按痹证治疗,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痰,效果皆不理想。后来拜读了焦树德老教授的书籍,按照焦老的经验,采用益肾补督的治法,疗效明显提高。
我曾治疗一20岁患者,来诊前已经治疗2年,曾在省内西医院住院多次,也在中医院治疗过,到我处诊治时已经出现腰部僵硬,不能弯腰了。
我予以中药治疗,停用了所有的西药,半年后病情几乎完全缓解,1年后结婚,至今已有3年,并生1子,病情未再反复。我们来看看焦老是怎么创新治疗方法的。
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表现主要是腰、尻(骶)、脊背及胯骨、臀部的疼痛、僵硬和活动不利,并牵及鼠蹊部(下腹部与双侧下肢连接的部位)、耻骨联合及坐骨结节等部位。
这些部位为众多经脉循行所经之处,其中主要与足少阴肾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相关。
我们先来看看足太阳、足少阴、督脉的相关经筋分布,《灵枢·经筋》云:“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夹膂(膂:夹脊两旁的肌肉),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足太阳之筋……上结于臀,上夹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
《灵枢·经脉》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夹膂上顶,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足太阳、足少阴经筋、督脉是沿着或者夹着脊柱行走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经筋的主病,“足少阴之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足太阳之筋“其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不可左右摇”。
《脉经》云:“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
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足太阳、足少阴、督脉病变多导致脊柱的活动受限、疼痛等。
同时,足少阴经沿脊而行,《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肾气亏虚是腰椎转动不灵的一个重要因素。
督脉总督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肾气不足,督脉失养,寒湿深侵,脊骨受损,而致本病。
诸多经脉与肾、督相通,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搏击,故腰痛也。”
从以上肾、督、足太阳经筋、经别的循行路线来看,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位置极为一致,而且它们的主病与强直脊柱炎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因此,从脏腑、经络、经筋、经别的理论入手,采用益肾补督为基本大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焦老系卫生部首届西学中班学员中之佼佼者,他将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了很多单用西医难以诊治的疾病,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当他得知女儿报考北京医学院时,硬让女儿改报北京中医学院。对于一个系统学习过西医并从事西医临床多年的医生,学中医后能择善从流以中医为主,结合西医诊治疾病,取得骄人之效,足以证实他是唯物主义的一代临床大家,可钦可佩!
四 学好经络能使处方用药更加有的放矢
“药物归经”与“循经取穴”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治疗中的经典应用。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作用。
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
临床遣方用药时要根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除斟酌选择相应性味外,更主要的是根据药物的归经进行选药组方,以增强该方剂的定向性、定位性,提高整个方剂的选择性作用,药病相得,才能收取捷效。
使用循经选方用药,好比使用巡航导弹攻击目标一样,疗效会大大提高。
《医论三十篇》中说:“故治病以理气为先,而用药以通络为主。盖人之经络不通,则传输不捷,药不能尽其功。”
经络辨证不仅对于把握病机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针对性、获得理想疗效尤为相关,有时候按照病因辨证等掌握了基本病机,但由于忽视了病位的经络定位,每每使用药选方发生偏误,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
下面我和大家谈谈我的导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
我的导师治疗颈椎病喜欢用这么一张方来进行加减:葛根、熟地黄、仙茅、淫羊藿、丹参、补骨脂、炙甘草等味。
大家一看这方子,一定会说这是以补肾益督为基本大法的,但你能真正理解这首方的组成要义吗?
其实,我的导师的这首经验方便是根据经络辨证,结合颈椎病发病年龄段的中医生理特点制定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颈椎病常常有颈项疼痛,不能转侧,重的还会出现头晕、上肢麻木。
“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
“足少阴之筋……循膂内夹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从经络分布来看,我们就很容易明白颈椎病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因此,治疗用药就不能远离这二经。
《内经》说男子五八肾气衰,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肾气不足,肾主骨,因此益肾就为其基本治疗要点了。方中用熟地黄、仙茅、淫羊藿、补骨脂、骨碎补就是依此选药的。
为什么加葛根?其实这用法是从《伤寒论》里来的,治疗邪客太阳经脉,项背强几几,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葛根汤,说明什么?说明葛根走太阳经,可以舒筋缓急。
这个方子临床效果怎么样?我也喜欢用,有时候疗效确实非常好。
再说一个我治疗的病例。曾经治疗一个腹部患蜂窝织炎的患儿,左下腹有一约10cm×20cm大的硬肿块,局部红肿热痛,舌质红,苔黄腻。无疑当辨证为热毒炽盛,以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同时予以西药,两种抗生素联合抗炎,治疗1周,病情无明显好转,始反思辨证用药的正确与否。
后从经脉循行路线入手进行选方,足厥阴肝经“循少腹”,正为病所,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用方,在西药未改动的情况下,治疗1周,肿块即消退十之七八。
为什么中医治头痛要分经?为什么中医开方的时候要使用引经药?就是为了增强药物的针对性和定向性。
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学好经络学说,掌握好经络辨证,不仅有利于临床上正确地把握病机,也是提高临床技艺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
当然喽,我们还必须对中药的性味归经烂熟于胸,方可做到用药贴切,方与证合,取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