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少阳病位与三焦的关联

少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病位在上焦,即三焦的上部。那么,三焦又是什么?它在身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接下来一起探寻少阳的奥秘,揭示三焦的神秘之处。从少阳的病位到三焦的功能,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医探索人体奥秘的魅力。

探索少阳病位

少阳篇第266条谓:“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明确指出了病“转入少阳者”,可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据此可知,小柴胡汤可治疗少阳病。那么,小柴胡汤所治的部位,就是少阳病的病位

或有问曰:此条明言有“胁下硬满”,何不谓少阳之病位即是胁下?我们都知道,症状所在的部位并不一定是“见病知源”、治病求本时所要治疗的根本病位。如果是这样,那么“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就是最基本、最正确的治疗原则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气血内外相贯,筋骨皮肉左右相连,所以经常有病位在此而病证在彼的发病表现,而《内经》中也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洞察整体的治则治法。

第230条已经明确指出,服小柴胡汤后可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效果,那么小柴胡汤的病机就是“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气不和”,可见小柴胡汤证的病位就是上焦。上焦的气与津液不能顺畅地下行,所以会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前文已述:小柴胡汤所治的部位就是少阳病的病位,故知少阳病的病位就是上焦。所谓“上焦”,就是三焦的上部,但“三焦”在后世的中医学中也是多有争议的概念,当前的中医理论对此更是莫衷一是。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三焦的概念。我们需要明确在中医经典语境中的三焦落实到人体中具体指的是什么部位。

解开三焦之谜

《灵枢·本输》在讲述六腑与五脏关系的一段文字中,专门讲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全段原文如下:“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针灸甲乙经》此处少一“肾”字,即其原文为“少阳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大意是:肺与大肠相合,大肠是转送糟粕的器官。心与小肠相合,小肠是受盛精华奉养周身的器官。肝与胆相合,胆是储存着“精汁”,能将如沤池一样的中焦转为清净的器官。脾和胃相合,胃是受纳水谷的器官。肾和膀胱相合,膀胱是集中气化津液的器官。手少阳三焦经连接着位置最上的肺脏与位置最下的肾脏,三焦就是居于中间像沟渠一样的结构,是体内水液的通行之道,连接到膀胱,是一个没有配偶的孤独之腑。这就是六腑与内在五脏相配合的情况。

讲前五脏五腑时都是直接两两相合,讲到三焦时,先说“少阳属肾上连肺(取《针灸甲乙经》文)”。“属”字的本义是“连接”,在体内起连接作用的就是经络。所以此处的“少阳”是指少阳经。足少阳经属胆,本段的主题是讲述“六腑之所与合”,在六腑中,前面已经讲过胆,行文至此只剩下三焦没有讲,故知此“少阳”是指手少阳三焦经。讲三焦时先讲三焦的经络连接上下两脏,然后再说三焦是“中渎之腑”。“渎”,本义是小的水沟、水渠。在这里说“中渎”,依文义就是指从肺到肾这个区域中间的小沟渠。这在人体是什么呢?只能是内脏之间的缝隙,也就是解剖学所讲的胸腔与腹腔及其内部所有脏器之间的缝隙。实体的脏腑都装在这个大的体腔之内,所以称之为腑。这个腑没有与之相联的实际内脏,所以说它是“孤之腑也”。可见,胡希恕先生所说的“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的“半表半里”,即是经典意义上的三焦。胡老在同篇文章中还说:“半表半里证亦和表、里证一样,而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谓为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也就是说,在半表半里证中属阳的一类即为少阳病。三焦病证再分阴阳,从病位上讲,上为阳;从病性上讲,气郁化火也为阳,所以少阳病就是三焦中属阳的病,也就是上焦气滞,下行不畅,郁而化火,内迫上扰而导致的一类病证。可见胡老的这种分类方法与230条所提示的少阳病位为上焦不通是完全吻合的。因为全书中多用“表”“里”来表述病位,对于三焦这个既不属于表也不属于里的部位,用“半表半里”来表述与原文甚为吻合,可谓是一个很好的诠释方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