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治生弊端,先以药纠偏

在接诊的过程中,医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例,而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那些经历了误治的病人。当医生询问治疗经过、仔细翻阅前医处方时,一旦发现了误治的情况,就需要特别警惕,因为这对后续的辨证和论治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辨证时,医生必须充分考虑到误治这一因素。因为误治可能导致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使得原本的症状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产生新的症状。因此,医生在辨证时要全面分析,不仅要考虑病人的主诉和体征,还要结合前医的治疗方案,找出误治的原因和后果。

而在论治时,医生应采取纠偏措施,纠正前医的错误,使治疗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纠偏措施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能是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改变治疗方法等。医生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医生在接诊时还应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解释误治的原因和后果,以及纠偏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有助于增强病人的信心,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医生也应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减少误治的发生,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兹举一例说明:

张女士,40岁,于3月20日初次踏入诊室。她自诉自3月12日起便遭受头痛和咳嗽的困扰,时而微热时而微寒,咽喉也略感不适,两侧腮腺疼痛不已。然而,由于工作繁忙,她未能及时寻求医疗帮助。至3月15日,她尝试服用安宫牛黄丸两丸,并注射了消炎针剂。然而,自17日起,她的面部和周身开始浮肿,胸闷气短,小便短少,头晕目眩,全身酸痛,甚至到了无法转动的地步。她曾在别处化验小便,但并未发现异常。

根据她的症状,我诊断她为风温蕴热在肺卫,导致寒热头痛。原本应当采用疏和宣化的治疗方法,但她却误服了安宫牛黄丸这类寒凉药物,导致卫气不宣,湿邪受阻,三焦不通,从而引发面目和全身的浮肿。热邪郁于体内,无法外解,使得两侧腮腺疼痛加剧。湿邪困阻胸阳,气机因寒凉而受抑,此刻必须使用辛宣之法以开其郁,活络之法以祛其湿,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我为她开具了药方:苏叶梗各6克,淡豆豉10克,荆穗炭10克,防风6克,杏仁10克,半夏曲10克,草蔻3克,黄芩6克,大腹皮6克。三付药后,复诊时她告诉我,服药后遍体汗出,身热头痛及周身疼痛均有所缓解,面目四肢浮肿也逐渐消退。她的体温已基本恢复正常,舌苔白腻滑润已化,舌质红势亦减,两脉也从沉涩带弦变得较为滑数,且力渐增。病人自述药后肿、满、闷堵及寒热头晕等症状均有所改善,但右腮部仍感肿痛,扪之有核如核桃大。

我再次为她调整药方,改用宣阳和络、转枢少阳之法,并嘱咐她每日早午晚各热敷两侧腮腺30分钟。药方为:荆穗炭10克,防风6克,柴胡6克,夏枯草10克,旋复花10克,枇杷叶15克,杏仁10克,前胡6克,浙贝母10克,黄芩10克,焦山楂10克。二付。

三诊时,她告诉我前药一剂后,右腮明显红肿,甚至延及耳前后及面部,看起来病情似乎加重了。然而,由于我曾提前告知她可能会出现“药后肿势大作”的情况,因此她并未过于担忧,仍按医嘱服用第二剂药,并坚持每日热敷。3月24日,她继续服用前药并热敷。到了3月25日,奇迹出现了,两腮的肿势竟然全消,所有症状都消失了。经过两天的静卧休息,她完全恢复了正常,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痄腮之症,实乃风火湿热之邪所致。病之起因,或为风热所侵,或为火毒炽盛,或为火郁不宣,或为湿郁内蕴。此例之中,火郁于内,兼夹湿热之邪,治宜以芳香疏化之法,宣透郁热,使邪有出路。然而,医者误用安宫牛黄丸之大寒之剂,致使寒凉之药遇阻于外,郁火不得外发,湿浊亦无出路可走。如此,卫气宣发受阻,三焦通道不畅,病情愈加严重。

幸而医者及时调整治法,改用苏叶梗、防风、荆芥、豆豉等药,以开肺气疏表,宣发阳气化湿。药后阳通表疏,遍体微微汗出,身热已退,周身疼痛大减,面目全身浮肿亦显著消退。然而,右侧痄腮尚未痊愈,此乃湿热郁阻少阳之证。医者继续采用芳香宣化之法,佐以消疾之品,二剂之后,病情霍然而愈。

此外,对于火郁于内、痄腮、大头瘟未发之症,治当宣透火郁。药后常见痄腮、大头瘟增重之现象,此乃火郁得以外发之佳兆,医者不必惊慌。继续依法治之,病情终将得以痊愈。医者当审证求因,灵活变通,方能应对各种复杂病情,使患者早日康复。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