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治疗各种痛经的胞宫五穴

痛经,中医学又称为“经行腹痛”,常以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剧痛难忍为临床表现,是妇科常见病。多由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子宫失于濡养而致“不荣则痛”。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有幸随李志道教授学习,见其治疗痛经时善用组穴,独特精湛,疗效显著。

1.组穴选择

主穴:三阴交、胞宫五穴(子宫I【(中极旁开3寸】、子宫Ⅱ【(中极旁开1.5寸】、中极)。

配穴:肝郁气滞者加合谷、太冲、地机;寒凝血瘀者加气海、关元;气血虚弱者加气海、关元、足三里。

2.验案举隅

病例一,高某,女,27岁,未婚。于2012年8月20日就诊。主症: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中等,色黯有块。妇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淡苔白,脉沉紧。

诊断为痛经,证属寒凝血瘀。治宜温经散寒、祛瘀止痛。处方:胞宫五穴、三阴交、气海、关元。操作:经前1周开始治疗,隔天1次至月经结束。胞宫五穴呈45°向会阴部斜刺,以针感传到外阴部为佳;三阴交直刺0.5~1寸;气海、关元与皮肤成45°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留针30min.1个月经周期后,患者感觉经期疼痛明显减轻,经期正常,量中等,色红无血块。继而持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患者痛经等诸症消失。

病例二,王某,女,24,未婚。于2012年12月8日就诊。主症: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小腹疼痛拒按,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学习,经量中等,紫黯有块。B超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舌暗边有瘀点,脉沉弦。诊断为痛经,证属肝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处方:胞宫五穴、三阴交、合谷、太冲、地机。操作:方法如前所述,合谷、太冲直刺0.5~1寸;地机直刺0.5~0.8寸,得气后留针30min.1个月经周期后,患者感觉经前乳房胀痛缓解,经期疼痛等诸症稍减,遂继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患者痛经等诸症消失。

病例三,许某,女,20,未婚。于2012年12月15日就诊。主症: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按,经量少,色淡。乏力,面色苍白。妇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淡苔白,脉细弱。诊断为痛经,证属气血虚弱。治宜补气养血、调经止痛。处方:胞宫五穴、三阴交、气海、关元、足三里。操作:方法如前所述,足三里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min.1个月经周期后,患者感觉乏力、面色好转,经期疼痛减轻,继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经期疼痛消失,量中等,色红。

痛经有虚实之别,实证多由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邪客于冲任;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痛经;虚证多因脾胃素弱,气血亏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而发痛经。治疗宜采取疏肝理气、温经散寒、活血祛瘀、补气养血等方法,故选用胞宫五穴和三阴交为主以调理冲任、平衡阴阳,然依证选用不同配穴以调肝理气、通经活络、温阳益气、养血和血使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通则不痛,以达到通经止痛的目的。

子宫穴为经外奇穴,是妇科疾病常用穴位。书中定位于中极旁开三寸,但李老经研究考证,将子宫穴分为子宫I穴、子宫I穴。其实此穴早在《千金翼方》中已有雏形:“胞下垂,注阴下,灸夹玉泉三寸,随年壮三报之。”玉泉即为中极穴。可见书中记载的子宫穴位置与中极相平,之间相距三寸,即中极旁开一寸半,与现代解剖学中子宫的位置极为接近。故将其定位于子宫I穴,而中极旁开三寸定位于子宫I穴,对子宫穴位置已有文献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在临床运用中李老将子宫I、子宫II、中极合称胞宫五穴。

中极穴为任脉经穴,接近子宫底,可调冲任之气;子宫I穴下的体表投影位于子宫角处,对子宫病证亦有调节作用;子宫穴下的体表投影为子宫,对子宫病症有效。此五穴连用,可涵盖子宫在体表的投影。谓之腧穴所居,主治所在,疗效更为确切。三阴交可调三阴经的气血,为精血之穴,有称“小腹三阴交”,和血调阴,因此小腹部的疾患均可选取三阴交。另此穴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亦是治疗痛经的远端穴。合谷接经选穴,具有调气行气之功效,为止痛要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输穴,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具有疏肝、行气、开郁、止痛之功能。两穴相伍可疏肝理气、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地机为血中之气穴,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是治疗痛经的首选穴。气海穴深层为子宫底部,为人身元气汇聚之海,具有补气之功,又有温阳益气、强壮全身的作用,关元擅补益阳气,两穴配伍可益真元之不足,补脏腑之虚损,故可谓“气海、关元暖全身”。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健脾胃,以促生化之源而补益气血、疏经调血,使气血调畅以达到通经解痉、镇静止痛的目的。总之,诸穴配伍能疏通经络、补血调经,加强胞宫气血运行,使“通而不痛”、“荣而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