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思维的境界

针刺,就其本质而言,刺的应该不是穴位,而是病理态势,给它一种良性的刺激诱导,剩下的就是人体对此做出的应答与宏观性的调节了。”

两个作用层次,一种共性调控,这就是针灸临床思维的境界。
石氏委中取穴法,作为石氏中风醒脑开窍手法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治多种下肢不遂,其独特之处在于针刺体位的选择。石学敏院士对此特别强调,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其有效性。相较于传统的俯卧位委中取穴法,改为仰卧位并抻直下肢斜刺15º进行强提插刺激,能够令患者当场体验到双腿活动的改善。这种神奇的效果与刺激量化紧密相连,石院士更是明确提出了下肢抽动3次的量化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在探索这种手法的实质时,我曾深感困惑。为何会选择这种体位?为何使用这种刺激手法?难道古籍中没有相关论述吗?经过深入研读,我终于在《灵枢》中找到了答案:“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这两句话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痿厥”一词,泛指躯体瘫痪、活动不利等病证。而“张”字,在此处有多重含义:一方面指体位正确,使穴位充分暴露;另一方面则强调刺激强度要大,手法要到位。这正是石院士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一针见效的秘诀所在。

当然,由于这种手法刺激性强,患者可能会感到难以忍受。因此,在治疗膀胱气化不利等常规病证而非“痿厥”时,我们不必刻意追求此种体位与手法。

除了委中穴外,印堂穴的针刺手法也值得一提。常规的直刺或斜刺在治疗上意义不大。有效的针刺手法是轻巧进针后浅刺1~2分,然后向同一方向大幅度迅速捻转,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同时配合小幅度高频率的雀啄手法,患者会感受到双目、头脑清凉,额头微微发紧的舒适感觉。这种手法既能治疗头痛、眩晕等常见病症,也能在美容领域发挥独特作用。

​你是否曾对针灸中的穴位选择产生过疑惑,觉得只是简单地扎一下穴位,有必要如此认真吗?其实,这样的看法只触及了表面的皮毛。看似简单的毫针之下,却隐藏着人体皮下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系统组织的分布,以及皮肤、肌肉筋膜、血管层、微细神经丛和骨膜与骨骼的精密排列。这些层次在形态上或许不是均匀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复杂而精微的功能学联系,它们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平衡。

在形态学上的不均匀分布,有些是表观上的正常态,但更重要的是病理性导致的非正常态。当这些层次出现不均匀分布时,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表现,如“经筋之为病”导致的脊椎错位弯曲。因此,针刺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刺激穴位,更是对病理态势的干预。通过给予良性刺激,我们可以诱导人体进行应答和宏观性的调节,从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所以,当我们谈论针灸时,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穴位,更是关于人体的整体平衡和病理态势的调整。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变化,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以印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针体与肌纤维之间的巧妙互动。这种小幅度高频率的雀啄动作,实质上是在精心刺激经筋。万物疗法公众号强调,这样的刺激方式要求持续的高频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效果。同时,这种提插手法在刺激经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骨膜,形成了经筋与骨膜之间独特而富有深度的互动。

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刺激,更是两个作用层次——病理次第的巧妙调控。这种调控方式,宛如阴阳之间的和谐共生,一方面刺激经筋,一方面激活骨膜,两者相互呼应,共同作用于患者的身体。

对于络脉有问题的患者,我们会选择刻意刺中浅表青络,让患者在出针时轻微出血。这时,我们并不会急于止血,因为治疗还未结束。最后一步,是观察血液的变化,尽可能地让血液流出。只有这样,整个治疗过程才算完整而规范。

这种治疗态度,宛如一位高明的剑客,面对深渊般的疾病,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他深知,只有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各在其处,推阖其门,才能让神气存。这样的治疗,才是真正实现了中医的诊疗特色,通过观察表面的现象,洞悉内在的机理,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