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阴阳相应解说六经
要理解天地间的阴阳,我们可以从天地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的生理构造两方面入手。天之阴阳,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有阳光明媚的晴天,也有风雨雷电的阴天。四季的变换,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和冬天的寒冷,都是天阳之阴阳的表现。同样地,人体的阴阳也是显而易见的。想象一下,人体由无数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有其独立的细胞核和细胞液,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着各自的属性。然而,当这些细胞汇聚在一起时,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这就是人体的阴阳。
天阳与人阳虽然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但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一体。当它们相互分离时,各自仍然保持着其阴阳的特性,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系统。然而,这两个系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细胞一样,虽然每个细胞都有其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不断相互影响。
在天阳系统中,木、火、土、金、水五行各有其秉性。木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温热、上升的属性,土具有生化、承载的功能,金具有清肃、收敛的特点,水则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这五行之间,就像奥运五环一样,虽然各自是一个圆环,自成一体,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环环相扣,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正是天地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宏观现象中,也体现在人体的微观构造中。只有深入理解天地阴阳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的奥秘。
在天地之间,阴阳之道如同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人阳系统则将阴阳细分为三阴三阳,其中三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阳经,如同天际的第一缕阳光,巡行于体表,它处于人体的最外层,与天阳进行直接沟通。正如一个国家需要与外界保持交流,开放的态度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太阳主开,展现着其独特的活力与魅力。
少阳,则如同一扇门轴,它连接着太阳与阳明,起到一个转输的作用。少阳主枢,就像家中的门轴,既能向外一步通向太阳,又能向里一步深入阳明。当太阳与阳明将进未进之时,少阳便如一位灵巧的舞者,在两者之间翩翩起舞,为人体内部的沟通交流搭建起桥梁。
再往里走,便是阳明。然而,阴阳之道,物极必反,当三阳齐聚一堂,达到极限时,便需要发生质的变化,即由阳转入阴的过程。三阳合明,向着三阴进行转化,此时三阴中的太阴,便需要以一种开放接纳的状态,来迎接阳明的变化。
少阴此时也如同少阳一般,担当起转枢的职责。它如同一位明智的向导,引领着阴阳之间的转换,使得人体内的阴阳得以平衡与和谐。
最后进入厥阴,厥阴如同一位智者,默默地观察着天地间的变化。它既是阳明三阴相阖的终点,又为阳的生发做准备。厥阴的存在,使得阴阳之间的转换得以圆满完成,为新一轮的阴阳循环埋下伏笔。
对应于人体而言,太阳如人体的皮毛,少阳如腠理,阳明如肌肉,少阴为血肉筋膜,太阴为骨骼,厥阴如骨髓。从人体组织结构来看,这也与殷师所言之六经相契合。无论是天阳系统还是人阳系统,在其各自的转化运输过程中,都离不开六经的相互转输。
从饮食入胃开始,人体便开始了这一系列的转化与运输。胃腐熟水谷,脾气携精微物质升散上输于肺,手太阴肺经将水谷津液输布四肢充盈皮毛。肺气下降以生肾水,肾水携一阳上升生肝木,肝木生脾土,从而形成这一气周流循环。这一循环生生不息,有环无端,如同天地之间的阴阳循环一般,既神秘又奥妙。
从中医的“取类比象”角度来看,天阳与人阳系统之间的相似之处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深入山林,我们往往能感受到那股从地面升腾而起的温暖气息,就像山间的云雾缭绕。触摸地表,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温暖的力量,仿佛在告诉我们,地面之下有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这正如人体内的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系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却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上焦如雾,就像山间的云雾,它滋养着我们的体表,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伤害。中焦如沤,就像灶中的食物,经过蒸煮后变得软糯可口,为我们的身体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下焦如渎,就像山间的溪流,它负责排泄人体不需要的物质,保持着我们身体的清洁和健康。
无论是天阳系统还是人阳系统,它们都遵循着六经的原理,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这正如《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以及《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之说。在辨识疾病时,我们应当先辨六经,再辨八纲病机以立法,最后才能准确地辨方证,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遣方用药以疗疾。
总之,中医的“取类比象”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天阳与人阳系统之间的相似之处。通过运用这种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