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黄疸

黄疸,这一古老的医学名词,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医学知识与经验。它主要表现为目黄、肤黄、尿黄三大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诊断此病的关键依据。黄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多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如临床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当这些疾病伴随着黄疸的症状时,医生们会依据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辨证论治。 黄疸的致病因素,多为湿邪。湿邪犹如无形的阴霾,弥漫在身体之中。阳黄,多因外感湿热之邪,内蕴于肝胆,使得肝胆的疏泄功能受阻,胆液横溢。而阴黄,则多因饮食不当、劳累过度,损伤了脾胃的健运功能,导致湿邪气滞,肝胆瘀积,胆汁排出不畅,最终外溢肌肤,形成黄疸。 黄疸的病机在于胆液不循常道,犹如失控的洪水,泛滥成灾。胆液上泛于目,使得眼睛变得如淡金一般黄;外溢于肌肤,使得皮肤如同被黄色染料浸染;渗于膀胱,使得尿液变得黄而短涩。阳黄多因外感湿热,病程较短,犹如暴风雨般来势汹汹;而阴黄则多因内伤,病程较长,如绵绵细雨般持久不断。 总之,黄疸作为一种复杂的病症,其背后的医学知识与经验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通过了解黄疸的病因、病机及其与其他疾病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病症,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与治疗。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阳黄,这一病状的表现尤为明显,其症状犹如一幅生动的画面:患者目肤呈现鲜明的黄色,仿佛被橘子的颜色所浸染。他们感到发热,口干口苦,犹如置身沙漠,渴望冷饮的滋润。小便短而黄,犹如浓茶,腹胀满,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这些症状无一不在诉说着患者身体的不适。舌苔黄腻,脉滑数,这是阳黄病症的典型脉象。

若热毒内陷,病状将急剧恶化,转为急黄。此时,患者神昏、发斑、出血等重症将一一显现,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预示着身体的巨大危机。若湿重于热,黄疸的颜色将略显黯淡,发热的症状也会相对较轻。患者会感到脘痞,便溏,口渴不甚,苔腻微黄,脉象濡数,这是湿重于热时,阳黄病症的另一面。

治疗阳黄,首要的是疏肝利疸,清热化湿。取足少阳、厥阴、太阳、太阴经穴为主,犹如找到了一把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主穴胆俞、阳陵泉、阴陵泉、内庭、太冲,它们犹如身体的守护神,驱散病痛的阴霾。配穴内关、公孙、大肠俞、天枢,它们如同辅助者,增强主穴的功效,共同守护患者的健康。 针用提插补泻法,行强刺激,每次留针30分钟,隔1分钟捻转1次,每日针治1次,两周为一疗程。这是治疗阳黄病症的方法,它如同精心编织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摆脱病痛的困扰,恢复健康的生活。

(二)阴黄,其症状表现为目肤俱黄,颜色晦暗如烟熏,这是寒湿之邪深入体内的明显迹象。患者往往神疲乏力,畏寒怕冷,食欲大减,脘腹胀满不适,大便稀薄不成形。口中感觉淡而无味,不渴饮,这是寒湿困脾,脾阳不振的表现。观察舌象,可见舌质淡,舌苔腻滑,脉象则显得濡缓或沉迟,这是寒湿阻滞气血,脉络不畅的反映。 若患者胁下癥积胀痛,腹胀日渐消瘦,饮食量锐减,舌质微紫或有瘀斑,舌苔剥蚀,脉象细涩,这多提示瘀血内阻的证候,病情较重,甚至可能有恶性病变的风险。 在治疗上,我们遵循健脾利胆、温化寒湿的原则。选取足阳明、太阴经穴及背俞为主,以温运脾胃,化散寒湿。主穴包括脾俞、足三里、胆俞、阳陵泉、三阴交和气海,这些穴位有健脾化湿、利胆退黄、行气活血的作用。配穴则根据具体症状加减,如命门、关元可温壮肾阳,天枢则用于治疗虚寒泄泻。 在治疗手法上,我们采用毫针刺法,提插补泻,先泻后补,左右交替使用。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转1次,每日针治1次,两周为1疗程。同时,也可在针后加灸,或单独使用灸法,以加强温化寒湿的效果。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理脾胃、利胆退黄、行气活血,达到治疗阴黄的目的。

黄疸耳针疗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刺激特定的耳部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会选取胆、肝、脾、胃、膈、耳迷根等穴位进行刺激。这些穴位与人体的脏腑功能紧密相关,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减轻黄疸症状。 在进行耳针治疗时,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次选取2~3个穴位进行刺激。刺激的强度以中等为宜,不宜过强或过弱。每日进行1次治疗,连续进行10次为一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刺激感,但这是正常的现象,无需担心。 除了耳针疗法外,黄疸水针疗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这种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注射药物,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我们会选取肝俞、脾俞、中都等穴位进行药物注射。药物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药物有板蓝根、田基黄、丹参等中药,也可以选择维生素B1B12注射液。 在进行水针治疗时,每穴的注射量一般为0.5~1毫升,每次选取2~4个穴位进行注射。治疗的频率为隔日1次,连续进行10次为一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但这是正常的反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药物的用量和注射的频率。 通过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些治疗方法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应用例案〕

一人遍身皆黄,小便赤色而涩。灸食窦穴五十壮,服姜附汤、全真丹而愈 (《扁鹊心书》)。

赵女士,年方四十六,近日突遇身体不适。初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仿佛身负重担,步履艰难。继而视物昏黄,恍若隔世,如临黄昏。细观之下,皮肤与巩膜皆现中度黄染,仿佛被岁月的痕迹无情地涂抹。患者体温高达38.5℃,头昏脑胀,精神萎靡,对油腻食物心生厌恶,小便短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数,种种症状,犹如秋风中的落叶,纷纷扬扬,让人不禁为之忧虑。 医者经深思熟虑,决定采用针灸疗法。取中脘、阳陵、合谷、内庭、期门、太冲等穴位,每日施针一次。针尖舞动,如春风拂面,轻抚病患之身。第二次针灸后,体温恢复正常,如冬日暖阳,驱散了身体的寒冷。六日后,黄疸消退,宛如晨曦初露,带走了夜的阴霾。十次施针后,赵女士身体康复,精神焕发,仿佛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针灸之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医者以针为笔,以穴为墨,于患者身上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康复画卷。赵女士的康复,正是医者精湛医术的见证,也是中医针灸的神奇魅力的体现。愿更多的患者能在中医的庇护下,重获健康与希望。

〔文献摘录〕

黄疸,一种常见病症,古书记载:“黄疸,百劳三七壮,下三里,中脘针,神效(《针灸集成》)。”这句话揭示了古代针灸治疗黄疸的智慧。在现代医学中,针刺治疗黄疸(阳黄)63例,主穴脾俞、胆俞、足三里、太冲,随症配穴,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加合谷以清热;咳嗽则加列缺、肺俞以止咳;肋痛则加期门以疏肝;腹痛则加天枢以调肠;便秘则加大肠俞以通便;失眠则加三阴交以安神;腹胀则加中脘以消胀。整个治疗过程中,复式泻法被广泛应用,即针尖取逆经方向,一进三退,紧提慢按,留针20~30分钟,旨在引导病邪外出,调和阴阳。 在操作过程中,医针使用前后必须煮沸30分钟以上,确保无菌,以免交叉感染。经过精心治疗,当临床症状消失,肝功测定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自发病日起隔离超过30日以上者,即可达到出院标准。据统计,经过治疗,有56例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其中住院日数最短者8天,最长者39天,平均21.6天。黄疸消退日数,最短者3天,最长者25天,平均10.9天。肝功能恢复正常天数,最短者5天,最长者32天,平均17.4天。肝区压痛消失天数,最短3天,最长30天,平均8.1天。 在远期疗效方面,经过二年后随访,无一例再出现黄疸,肝功能均属正常,充分证明了针刺治疗黄疸的卓越效果。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