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兴阳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这一在现代医学中广为人知的病名,其实在中医学的古籍里也有着深厚的记载。中医称之为“劳淋”或“膏淋”,这些名称背后蕴藏着古人对疾病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智慧。
“劳淋”之名,寓意着此病多因劳累过度、耗伤肾气所致。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劳则气耗。”长时间的劳作、思虑,使得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为湿热之邪提供了可乘之机。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阻塞气化,导致小便淋漓不尽,形成了“劳淋”之症。
而“膏淋”之名,则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小便的特点,如同膏脂一般稠厚。这往往是由于湿热蕴结,煎熬尿液,使其变得浓稠如膏。此外,膏淋还可能伴有尿道涩痛、腰膝酸软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
在中医看来,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需遵循“清热利湿、通淋止痛”的原则。通过运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恢复正气,从而达到驱邪外出、治愈疾病的目的。同时,中医还强调患者的饮食调护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饮食清淡等,这些都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我曾诊治过一位雁北民政局的杨某,他那年已经56岁。他被慢性前列腺炎困扰了整整半年,尿频、尿痛的症状让他难以忍受,甚至需要住院治疗。然而,各种抗生素的治疗都未能取得显著效果,病情逐渐恶化,他行动变得困难,无法下床。在这样的困境下,他找到了我,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
我仔细观察了他的病情,他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手足厥冷,小便淋漓不尽,小腹及生殖器疼痛难耐,有下坠感,排尿痛势更是加剧。舌淡苔白,脉沉迟细紧,这些都是典型的下焦寒凝血滞的表现。
西医通常将此类疾病归为炎症范畴,治疗方法以“消炎”为主。然而,我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凡是西医诊断为“慢性”的疾病,其病程通常较长,疾病长久必然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而消炎药多数性属寒凉,长期使用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因此,我认为治疗此类疾病,应重在提高患者自身机体的功能,而不是单纯地使用寒凉药物消炎。
基于以上认识,我为杨某制定了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案。我选择了“乌头桂枝汤”这一经典药方,它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止痛的功效。三剂药下去后,杨某的症状明显改善,急性疼痛得到了缓解,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活动,精神和饮食状况也大为好转。然而,他仍自觉小腹坠冷,这是寒气未尽的表现。因此,我继续以“小温经汤”温经散寒,巩固疗效。经过30余剂的治疗,杨某的疾病终于告愈。
后来,我通过信访得知,杨某至今已经20年体健如初,旧疾未曾复发。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治疗思路是正确的。对于慢性前列腺炎这类疾病,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而应更多地关注患者自身的机体功能,通过温阳散寒、提高机体功能的方法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又一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仝某,已历经一年的病痛折磨。此病患在之前的治疗过程中,多依赖于消炎药物及寒凉中药,虽然暂时缓解了部分症状,但病情始终未能得到根治。
当我接手诊治时,仝某的症状已相当明显,尿道刺激征显著,尿道口常有白色分泌物,这是湿热下注,湿热蕴结下焦的典型表现。然而,患者全身寒象并不明显,这提示我在治疗过程中需细心辨别,不可一概而论。
初次治疗,我选择了被誉为治白浊之要方的“易黄汤”,然而疗效并不明显。之后,我又尝试采用《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汤”,此方具有袪寒湿、通经络的功效,但同样收效甚微。这使我意识到,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单纯的清热利湿或祛寒湿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于是,我转变思路,借鉴之前成功案例的经验,为仝某处以“乌头桂枝汤”。这一方剂果然取得了显著疗效,患者服用后尿频、尿痛症状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我又为他开具了“白术附子汤”,此方具有温阳散寒、健脾化湿的功效。经过十几剂的治疗,仝某的尿频、尿痛等症状逐渐消除,面色也由苍白转为红润。
然而,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病情有所好转后,仝某仍感小腹冷痛。针对这一症状,我为他开具了“小温经汤”,旨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仝某还曾短暂地服用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调和气血,散寒止痛。
经过近十个月的精心治疗,仝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前不久,他还领着其他病人前来找我诊治,谈及自己的病情时,他表示近十个月来一直感觉良好。这一成功案例再次印证了我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体会:慢性前列腺炎多为下焦虚寒挟有湿气所致,治疗时需兼顾温阳散寒与利湿通络,方能取得理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