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解读

血脂异常治疗的宗旨是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死亡等心血管病临床事件发生的风险。由于遗传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个体罹患ASCVD危险程度显著不同。临床应根据个体ASCVD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降脂治疗。

一、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

大量的三大系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反复证实,只要LDL-C降低,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ASCVD相关的主要临床事件。与国际绝大多数血脂指南完全一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旧指南)和《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新指南)均推荐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这是因为降低LDL-C水平能防控ASCVD风险。LDL-C每降低1 mmol/L,ASCVD事件降低20%~23%。

血中胆固醇必须存在于脂蛋白颗粒中。大量研究支持所有含ApoB的脂蛋白颗粒都具有潜在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含ApoB的脂蛋白除了LDL外,还有IDL、VLDL、CM和Lp(a), 这些脂蛋白也需要干预。所以,仅仅关注LDL-C显然不足以完全防控ASCVD的血脂相关风险,尤其是在TG轻、中度升高、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和极低LDL-C等特殊人群中。HDL含ApoA1而不含ApoB,目前认为此类脂蛋白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HDL颗粒以外的胆固醇称之为非HDL-C,代表着所有能使ASCVD风险增加的胆固醇。在临床上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非HDL-C(总胆固醇减去HDL-C),所获结果稳定,受TG波动和进餐后影响较小。所以新旧指南均推荐非HDL-C为次要降脂靶点,以达到更全面地防控ASCVD的风险。

此外,新指南补充了对其他血脂指标的干预和管理推荐。目前ApoB测量尚未推广,检测成本相对较高,且相关临床干预研究的证据缺乏,故暂不推荐其为降脂治疗的主要目标。LDL-C达标后,TG仍高的患者,为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应同时降TG治疗。此外,严重高TG的患者,降低TG可减少胰腺炎发生风险。大量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显示Lp(a)与ASCVD及主动脉瓣钙化密切相关,降低Lp(a)的心血管结局大型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低HDL-C是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通过药物治疗升高HDL-C并未能降低ASCVD风险,因此目前还不是血脂干预靶点。

二、血脂干预靶点目标值

临床研究证实,不论中危还是高危患者,将LDL-C降至平均2.6 mmol/L以下,可显著降低ASCVD风险或全因死亡。所以,新指南与旧指南中不同,将ASCVD中危与高危人群合并,推荐其LDL-C目标值为<2.6 mmol/L。只有低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仍然保留为<3.4 mmol/L(见表1)。

表1.  降脂靶点的目标值
风险等级LDL-C推荐目标值(mmol/L)推荐类别证据等级
低危<3.4II aB
中、高危*<2.6IA
极高危<1.8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IA
超高危<1.4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IA

*合并糖尿病的ASCVD高危患者血脂目标参见特殊人群中糖尿病章节。非HDL-C目标水平=LDL-C+0.8 mmol/L。

与旧指南相比,新指南在ASCVD二级预防中推荐更积极地降低LDL-C和非HDL-C。这是因为新近发表的两项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显示,LDL-C降至1.4 mmol/L以下仍可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所以新指南将ASCVD二级预防的人群分为极高危和超高危两类,针对超高危者,推荐将LDL-C目标值降至更低。此外,二级预防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对于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达到1.8 mmol/L以下的患者,LDL-C下降≥50%较<50%而言,可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所以将旧版指南推荐的LDL-C从基线值降低30%左右,修改为LDL-C下降≥50%可作为强化降脂的目标。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