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水肿
水肿,这一医学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又被称为水气或浮肿。它广泛地描述了人体头面、眼睑、四肢、腹部乃至全身的水肿现象。从临床表现来看,水肿可以被划分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这一症状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和营养性水肿等,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线索。
当我们探讨水肿的成因和发病机制时,需要深入了解人体水液的运行和调节机制。这一过程依赖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输布、肾气的蒸化,以及三焦的决渎和膀胱的气化。只有当这些机制协同工作,水气才能畅通无阻,小便得以通利。
然而,当风邪外袭,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时,水湿便会流溢;或者当人们久居湿地,或涉水冒雨,湿邪便会困阻脾土,导致脾失输布,水湿内停,进而泛溢肌肤,形成阳水。另一方面,如果阳水迁延不愈,或者由于饥饱失宜导致脾气虚弱,或者由于劳倦纵欲损伤肾气,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那么病情就会偏向阴水。
阳水多属实证,表现为起病急、病程短、水肿性质属实,症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伴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阴水多属虚证,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水肿性质属虚,症见身肿日久、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短少等。阳水迁延不愈,正气逐伤,则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肿热增剧,亦可出现阳水证候。
水肿的发生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水肿的治疗和预防,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维护人们的健康。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阳水是一种常见的水肿病,其症状初起时,两目先肿,随后四肢及全身皆肿,且肿势较急。腰部以上的肿胀尤为明显,皮肤光泽,按之凹陷后能迅速恢复。同时,阴囊肿亮,患者常感胸中烦闷,呼吸气急,小便短少。此外,阳水患者常伴有发热、畏风、怕冷、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舌苔白滑,脉浮紧或浮数。
治疗阳水,宜疏风利水,清热散寒。治疗时,主要选取手足太阴、手阳明经穴,背俞穴为辅。处方包括阴陵泉、偏历、肺俞、三焦俞和合谷等穴位。阴陵泉能健脾利湿,使内停之水湿下输膀胱;偏历和肺俞相配,能宣肺散风寒;外关与合谷相伍,可发汗清热,使在肌表的风湿之邪从汗而解;三焦俞则能通调水道。若患者咽痛,可加少商穴,点刺出血以清热解毒;若面部肿甚,可加水沟穴以清热消肿。
在治疗方法上,一般采用泻法,不进行艾灸。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通过这样的治疗,阳水患者的症状会逐渐缓解,水肿消退,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阳水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手法和穴位,以达到疏风利水、清热散寒的效果。同时,治疗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穴位,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专业的针灸治疗,阳水患者可以望早日康复。
(二)阴水症状表现为全身浮肿,腰部以下尤为明显,触摸时凹陷恢复较慢。皮肤显得晦暗,面色呈现灰滞或㿠白,脘腹满胀,腰痛酸重,神疲肢冷,气短,纳呆,便溏,尿量减少。观察舌质,会发现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而弱。对于阴水的治疗,我们需要健脾温肾,助阳利水。选取背俞、任脉、足阳明、足少阴经穴进行针灸治疗。
具体处方为:脾俞、肾俞、水分、气海、太溪、足三里。选择这些穴位的原因在于,它们能够针对阴水的病因进行精准治疗。脾俞和足三里相配,能够健脾化湿;肾俞和太溪相配,能够温补肾阳;气海则能够助阳化气;水分穴则具有分利水湿的功效。当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肿消,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浮肿的目的。
如果患者出现脘痞症状,我们可以加中脘以调中消痞;如果患者便溏,我们可以加天枢以理肠止泻。当患者出现水毒凌心犯肺证候时,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可针内关、神门、尺泽、十宣、人中、血海、太冲等穴,并须立即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方法主要采用补法,并配合艾灸。
对于水肿的耳针治疗,我们可以选取肝、脾、肾、脑、膀胱、腹等穴位。刺法为每次取2~3穴,双侧,针用中等刺激,隔日1次。这样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和脏腑功能,恢复身体的平衡,从而缓解和消除阴水的症状。
〔应用例案〕 有人因不慎涉水,身体竟出现了水肿的症状,四肢和面部都肿胀不堪。听闻此状,医者决定采用针灸疗法。他精准地在患者的水分和气海穴位施灸,仅仅过了一夜,那原本肿胀的脸庞就如同被削去了一般,恢复了正常的轮廓。
这个故事不禁让人想起了王××,一个年仅13岁的少年。四个月前,他开始咳嗽,眼睑逐渐浮肿,尿量减少,经诊断为慢性肾炎。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但病情并未好转。后来,他出现了狂躁、谵语的症状,神志变得模糊。查体时,可见他狂躁不安,意识不清。皮肤高度水肿,干燥而明亮,皮下裂痕清晰可见,毛细血管充血。心音被水肿所掩盖,心界难以叩出。舌红苔黄腻,尿常规检查显示尿蛋白严重超标,血清非蛋白氮和血浆蛋白也异常。
医者决定采用针灸疗法,选取水分、内关等穴位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脾俞、肾俞用补法,旨在治本。针后,病人的神志逐渐恢复正常,尿量也大幅增加。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全身水肿消退,病情明显好转。出院后,他继续在门诊接受巩固治疗半个月,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均恢复正常。七年后随访,他身体健康,已正常学习,生活回归正轨。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针灸疗法的神奇效果,也体现了医者对于疾病的精准判断和精准治疗。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期待针灸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康复。
〔文献摘录〕 在古代医学的宝库中,针灸被誉为神奇的疗法,对于许多疑难杂症都有着独到的疗效。曾有一位医者李生,他长期受困于水肿之症,多方求医却疗效甚微。然而,这位医者并未放弃,他坚持寻求治疗之道。一日,一位针灸高手前来为他治疗。经过深思熟虑,高手决定采用灸法,针对水分和气海两大穴位进行施灸。
第二天清晨,李生醒来,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面部已经消肿,如同被削去了一层多余的肉。这一变化让他信心大增,对针灸的神奇疗效赞叹不已。
针灸不仅仅能治疗面部的水肿,对于四肢的浮肿同样有着显著的效果。曲池、通里、合谷、中渚、液门、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都是治疗四肢浮肿的重要穴位。在《神应经》中,这些穴位被详细记载,为后世的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而对于腹部的水肿,针灸同样能够发挥奇效。水沟和水分两大穴位,是针灸治疗腹部水肿的关键所在。在《古今医案》中,就有关于这一治疗方法的详细记载。
除了传统的针灸疗法,现代医学还探索出了耳针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通过在双肾穴位进行捻转刺入,每天一次,留针4~6小时,连续治疗7次为一疗程。这种治疗方法在5例慢性肾炎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经过治疗,患者们的浮肿全消,自觉症状消失,尿检结果也趋于正常。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耳针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