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理清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入附子一枚,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何方中大寒的大黄、黄连、黄芩与大热的附子并用?寒热并用,是否寒热互相抵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深入了解这首寒热并用的经方。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的心下痞就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心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阳明病,应当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附子泻心汤证的恶寒、汗出,说明陷入于阴证了
附子泻心汤的汗出、恶寒,不是表证的汗出、恶寒,而是阴证的汗出、恶寒。病机类似第60条、第68条、第70条。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出现心下痞,分成三种情况:第一,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第二,表解乃可攻痞,虽然经过大下、复发汗,若仍属阳证,表现为“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给予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三,由于经过大下、复发汗,阳气津液损伤明显,陷入于阴证,表现为汗出、恶寒。在大黄黄连泻心汤基础上,再加附子温阳扶正,即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的三条条文可以合并为: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表证未解,依然属于阳证,治疗先表后里。)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解表宜桂枝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表解乃可攻痞,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表证已解,但陷入于阴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表证的错误治疗,如大下后、复发汗等,导致表邪内陷,形成了阳明病的心下痞,同时表未解,治疗要先解表,用桂枝汤解表后,才能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
如果表已解,虽有阳明病的心下痞,但由于错误治疗伤阳伤津液,陷入阴证,在大黄黄连泻心汤基础上加入附子温阳,就是附子泻心汤。
临床上对于汗出为主诉的患者,经常问汗出后怕冷吗?汗出后不恶寒、反恶热,是阳证。汗出后恶寒是阴证。
如阳证的张飞体质,汗出后反而舒服,不恶寒。如阴证的林黛玉体质,本身阳虚,汗出后带走热量,更加虚寒,就表现为汗出后恶寒。
如第70条的“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在第304条附子汤,也有背恶寒的表述,当灸之、温之,用附子。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何大寒的大黄、黄连、黄芩与大热的附子并用。寒热并用,是否寒热互相抵消?古人思考过,寒热并用,各自发挥清热、温阳散寒的作用,并行不悖,各得其所宜,寒热不会互相抵消。
我们不过多追究条文背后的病机,而是强调在大黄黄连泻心汤基础上,见到阴证的汗出、恶寒,有是证用是方,即可加入附子温阳,就是附子泻心汤方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的汗出、恶风,是遂漏不止的大汗出,导致阳气损伤、陷入阴证,出现了阴证的恶风,所以加附子,与附子泻心汤的汗出、恶寒,是一样的道理,陷入于阴证,所以加附子。
白虎汤证是阳明里热,热邪伤津耗液,津气耗伤明显的时候就需要加人参。同理,大黄黄连泻心汤,也会里热伤津耗气,汗出过多,也有加人参的机会。
在大黄黄连泻心汤基础上,大汗出、汗出过多,出现了汗出不止(阳虚不能固摄)、恶寒的时候,属于机体功能沉衰,陷入于阴证了,需要加附子,就是附子泻心汤。按照这个道理,有白虎加人参汤,那有没有白虎加附子汤的情况呢?
附子泻心汤方证,大黄、黄连、黄芩与附子并用,说明寒热均明显,此时热象仍重,故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汗出、恶寒,阳虚,陷入阴证,再加入附子温阳,振奋人体机能。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脉是关上浮,滑大有力,推测附子泻心汤方证的脉应当有沉弱之象。类似白虎汤是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是脉洪大而芤。
从六经归属来看,附子泻心汤属于寒热错杂的阳明太阴合病,虽有内热,但阳气已虚,加入附子以振奋人体沉衰的机能,严格上已经属于太阴病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