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性即药性
药有药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药性,可据以处方遣药;同样,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就有了依据。
本节将常用的主要腧穴,依其性能,大致分为42类,可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立法选穴的参考。
1. 补气穴:气海、气海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2. 理气穴:膻中、内关、气海、太冲、行间、大陵。
3. 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4. 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 止血穴:
(1)止鼻衄:上星、膈俞、尺泽、禾髎、血见愁(上星与囟会间)
(2)止咳嗽唾血:承山、孔最、膈俞、二白。
(3)肠风下血:长强、承山、二白。
(4)经漏:交信、合阳、冲门、气冲。
6. 散瘀穴:
(1)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2)胸中瘀血:足三里。
(3)胁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4)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5)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6)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7)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7. 通经穴:天枢、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
8. 催产穴: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昆仑。
9. 通乳穴: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
10. 止呕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中魁、膻中、劳宫、三阴交。
11. 催吐穴:内关、中脘。
12. 止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曲泽、委中、内庭。
13. 通便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
14. 生津止渴穴:金津、玉液、海泉、液门、照海、三阴交、然谷、太溪、胃管下俞。
15. 发汗穴:合谷、复溜、大杼、大都、经渠。
16. 止汗穴:阴郄、后溪、合谷。
17. 利尿穴:中枢、膀胱俞、三焦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肾俞、水分、气海、列缺、兑端。
18. 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肺俞、天突。
19. 定喘穴:列缺、四缝、定喘、喘息、膻中、肺俞、璇玑、气海、膏肓。
20. 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巨阙、脾俞、列缺、肺俞、上脘、天突。
21. 消食穴:足三里、公孙、脾俞、璇玑、中脘、天枢、合谷。
22. 消散穴:
(1)瘰疬:天井、少海、肘尖、臂臑、五里、建里。
(2)乳蛾:合谷、少商、中商、老商、照海。
23. 解毒穴:灵台、合谷、委中、百劳。
24. 消炎穴:
(1)扁桃体炎:少商、合谷、天突。
(2)急性中耳炎:耳门、听会、听宫、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丘墟。
(3)风湿性关节炎: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风市、足三里、膝眼、肾俞、腰阳关、腰眼。
(4)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上巨虚、足三里、阑尾穴、天枢、曲池。
25. 清热穴:大椎、曲池、合谷、陶道、陷谷、内庭、血海、肺俞、劳宫、少商、商阳、中冲、少府、少冲、鱼际、二间、前谷、液门、解溪、行间、大都、然谷、侠溪、通谷。
26. 祛寒穴:神阙、中极、命门、中脘、温溜、地机、阴陵泉、气海、关元、章门、隐白、列缺、膻中。
27. 舒筋穴:
(1)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筋缩、颈臂。
(2)下肢:环跳、阳陵泉、绝骨、筋缩。
28. 抗疟穴:大椎、陶道、崇骨、至阳、间使、后溪、肝俞、胆俞、复溜、合谷、足三里。
29. 壮阳穴:命门、肾俞、精宫、关元、气海、关元俞、神阙、中极。
30. 温中回阳穴:气海、关元、神阙(皆灸),足三里、内关、百会(皆针)。
31. 袪黄穴:至阳、腕骨、阳纲、胆俞、日月、阳陵泉、后溪、阴陵泉、脾俞、劳宫、涌泉、中脘、三阴交。
32. 祛风穴:风池、风府、百会、风门、曲池、昆仑。
33. 升血压穴:内关、患门。
34. 降血压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冲、涌泉。
35. 醒脑穴:水沟、百会、十宣、十二井穴、劳宫、涌泉、四神聪。
36. 镇静穴:百会、定神、四神聪、腰奇、间使、后溪、丰隆、涌泉、太冲、印堂、神庭。
37. 镇痉穴:百会、大椎、印堂、后溪、曲池、阳陵泉、承山、太冲、昆仑、筋缩、水沟、攒竹、风府、合谷。
38. 安神穴: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安眠。
39. 开窍发音穴:哑门、廉泉、颊车、通里、天突。
40. 抗痨穴:中府、肺俞、膏肓、魄户、百劳、结核穴、足三里、四花、患门、大椎。
41. 提托穴:提托穴、子宫穴、会阴(均针),气海、百会(均灸)。
42. 止痛穴:
(1)头痛:太阳、风池、印堂、列缺、头维、攒竹。
(2)牙病:颊车、合谷、内庭、下关、承浆、太溪、尺泽。
(3)喉痛:少商、商阳、合谷、天突、照海。
(4)项痛:列缺、后溪、天柱、大椎、落枕、昆仑、风池、大杼。
(5)胸痛:内关、膻中、丰隆。
(6)心绞痛:大陵、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7)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公孙。
(8)腹痛: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天枢。
(9)胁肋痛:支沟、期门、日月、太冲、阳陵泉、丘墟、章门。
(10)腰背痛:后溪、膈俞、命门、肾俞、委中、昆仑、大椎、肝俞。
(11)腰尻痛:十七椎下、次髎、秩边。
(12)手背痛:合谷、后溪、八邪。
(13)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阳溪、养老、外关。
(14)腕关节痛:阳溪、阳池、阳谷。
(15)肩关节痛:肩髃、肩髎、臑俞、肩内陵、巨骨、肩贞。
(16)髋关节痛:环跳、承扶、环中、秩边、居髎。
(17)膝关节痛:膝眼、鹤顶、膝中、阳陵泉、秩边、承山。
(18)下肢痿痹痛:髀关、伏兔、四强、足三里、绝骨。
(19)踝关节痛:解溪、昆仑、商丘、丘墟。
(20)足趾肿痛:太冲、足临泣、八风。
(21)痛经:中极、气海、三阴交。
穴性归类
1.气类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气海 | 固元气,凡一切气疾皆宜取 | 尺泽 | 调肺气 |
陷谷 | 调胃气 | 神门 | 除心郁内结之气 |
膻中 | 升脾气,降胃气 | 中脘 | 解郁升清降浊利气 |
上星 | 泻诸热气 | 天枢 | 调肠胃之气 |
劳宫 | 清热理气 | 通谷 | 理五脏之气 |
大敦 | 泻肝气 | 膏肓 | 补阳气 |
列缺 | 逐水利气 | 鱼际 | 清热利气 |
大陵 | 降心气,降浊气 | 太阳 | 理诸阳热气 |
关元 | 驱腹中一切冷气 | 大包 | 行腹中诸气 |
天柱 | 理诸气,治头上气 | 天突 | 降诸气 |
气户 | 利气 | 大椎 | 调利胃气 |
攒竹 | 宣泻头部热气 | 肩井 | 镇肝气,降逆气 |
巨骨 | 开肺降逆气 | 曲池 | 行气 |
彧中 | 开胸降卫气 | 俞府 | 降逆气,理肾气,清肺顺气 |
合谷 | 升清降浊,理大肠气,宣诸气 | 中府 | 理肺利气 |
云门 | 开胸降气 | 肩髃 | 理肺舒气 |
水道 | 理三焦膀胱肾中热气 | 隐白 | 升阳气 |
复溜 | 固卫气,布阴气,收肾气 | 阳陵泉 | 行气导浊气 |
公孙 | 运脾气 | 足三里 | 升气,降气,调中气 |
太冲 | 降气 | 三阴交 | 行气降气 |
2.血类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三阴交 |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固血 | 太冲 |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 |
委中 | 清血 | 间使 | 行血 |
隐白 | 止经血 | 上星 | 止口鼻出血 |
承山 | 清热血 | 曲泉 | 清血凉血养血活血 |
行间 | 行瘀破血结 | 昆仑 | 下血 |
曲池 | 行血 | 交信 | 调经血 |
血海 | 调血 | 膈俞 | 统理全身之血 |
足三里 | 清血,养血,行血,补血 | 中极 | 调经血,止崩漏 |
大椎 | 散瘀血 | 阳陵泉 | 行血 |
气海 | 泻血 | 承浆 | 宣通血脉 |
3.虚类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神阙 | 补气血,益肾精 | 关元 | 固下元,益肾精 |
气海 | 补气振阳,益肾精 | 中极 | 补气血,益精 |
曲骨 | 补真气益精 | 膏肓 | 益气振阳 |
章门 | 补五脏,益气血 | 中脘 | 振阳益胃,补六腑 |
足三里 | 益胃,补气血 | 解溪 | 益胃 |
上廉 | 益胃 | 三阴交 | 补三阴,益阳壮精生气血 |
公孙 | 补中土,运脾阳 | 阳陵泉 | 补脾滋阴,固精益气血 |
涌泉 | 补肾,益精,滋阴 | 神门 | 安心神 |
然谷 | 益肾振阳 | 水泉 | 益肾阴 |
太溪 | 益肾,振阳,滋阴 | 照海 | 益肾阴 |
复溜 | 补肾气、滋阴,振阳,固精 | 交信 | 补肾滋阴 |
阴谷 | 益肾阴 | 曲泉 | 养肝补血 |
蠡沟 | 益肝 | 太冲 | 养肝气 |
太渊 | 润肺 | 大敦 | 盆肾胃 |
4.实类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天枢 | 泻肾 | 大敦 | 泻心 |
太溪 | 泻肾 | 神门 | 泻心 |
章门 | 泻肾 | 少冲 | 泻心 |
然谷 | 泻肾 | 通里 | 泻心 |
大陵 | 泻心包络 | 阴陵泉 | 泻心 |
劳宫 | 泻心包络 | 公孙 | 泻脾 |
内关 | 泻心包络 | 腕骨 | 泻脾 |
曲泽 | 泻心包络 | 商丘 | 泻脾 |
中冲 | 泻心包络 | 阳陵泉 | 泻肝 |
俞府 | 泻肺 | 行间 | 泻肝 |
肺俞 | 泻肺 | 太冲 | 泻肝 |
列缺 | 泻肺 | 蠡沟 | 泻肝 |
尺泽 | 泻肺 | 中封 | 泻肝 |
少商 | 泻肺 | 关元 | 泻三焦 |
天突 | 泻肺 | 外关 | 泻三焦 |
太渊 | 泻肺 | 支沟 | 泻三焦 |
中腕 | 泻肠逐秽 | 关冲 | 泻三焦 |
太白 | 泻肠逐秽 | 太白 | 泻胸膈 |
照海 | 泻肠逐秽 | 丰隆 | 泻胸膈 |
长强 | 泻肠逐秽 | 中府 | 泻胸膈 |
水泉 | 泻肠逐秽 | 膻中 | 泻胸膈 |
天枢 | 泻肠逐秽 | 巨阙 | 泻胸膈 |
上脘 | 泻胸膈 |
5.寒类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中脘 | 温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 关元 | 温下焦,暖子宫 |
大椎 | 餮表寒 | 气海 | 温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
肾俞 |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 后溪 | 餮表寒冷 |
厉兑 |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 章门 | 脏寒结聚 |
归来 | 治下元寒冷寒疝 | 足三里 | 治胃寒,腹中寒冷 |
三阴交 | 温中下焦,血寒,一切寒冷 | 公孙 | 理心腹之寒 |
曲泉 | 理血寒腹中痛 | 阴陵泉 | 温中焦,理睥气 |
隐白 | 温脾壮阳,理中下焦寒 | 百会 | 诸阳之首,理头寒 |
大敦 | 温肝暖下元,治寒疝 |
6.热类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通里 | 清心热 | 大陵 | 清心胸热 |
少府 | 清心热 | 劳宫 | 清心胸热 |
内关 | 清心包络,六腑及胸中热 | 十井 | 治诸热病 |
神门 | 清胃热 | 鱼际 | 清肺热 |
下廉 | 清胃热 | 肺俞 | 清肺热 |
风门 | 清三焦热 | 中府 | 泻四肢热 |
气冲 | 清三焦热 | 缺盆 | 泻四肢热 |
少商 | 清三焦热 | 大杼 | 泻四肢热 |
肝俞 | 清三焦热 | 云门 | 泻四肢热 |
心俞 | 清三焦热 | 肩髃 | 泻四肢热 |
关冲 | 清三焦热 | 然谷 | 清五脏之热 |
支沟 | 清三焦热 | 尺泽 | 清五脏之热 |
上星 | 清头目鼻中热 | 肾俞 | 清五脏之热 |
百会 | 清头部热 | 脾俞 | 清五脏之热 |
丝竹空 | 清头目热 | 魄户 | 清五脏之热 |
曲池 | 清血气,表里,头面,诸窍热 | 意舍 | 清五脏之热 |
解溪 | 清胃热 | 志室 | 清五脏之热 |
合谷 | 清气分,头面诸窍之热 | 阳陵泉 | 降肝赡热 |
绝骨 | 清三阳经热及脑热 | 三阴交 | 清血热,平肝热 |
大椎 | 清表热 | 足三里 | 清胃及六腑热 |
后溪 | 清表热 | 上廉 | 清肠胃热 |
丰隆 | 降肠胃热,及痰热 | 天枢 | 清大肠热 |
上脘 | 清心胃热 | 尺泽 | 清血,泻心火,治暑热 |
金津 | 退胃热,心热,生津止渴 | 委中 | 清血热,降大肠膀胱热 |
玉液 | 退胃热,心热,生津止渴 |
7.风类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风府 | 搜周身之风,治头风外感风 | 风池 | 治头风,外感风邪 |
风门 | 肝风甚动 | 风市 | 治腰腿风 |
百会 | 治卒中风,头风 | 囱会 | 治鼻塞头风 |
大敦 | 舒筋驱风祛邪 | 鱼际 | 理肾清肺,扶正祛邪 |
瘈脉 | 去头面邪风 | 水沟 | 卒中风,头面风邪 |
颊车 | 口噤喎斜风邪 | 承浆 | 口喎偏风 |
肩髃 | 擅周身四肢百骸之风 | 曲池 | 搜周身风邪 |
八风 | 治腿膝风邪 | 八邪 | 手臂风邪 |
少商 | 治小儿惊风喉风,一切风邪 | 足三里 | 搜四肢风 |
昆仑 | 治挛急风邪 | 地仓 | 治口噤喎斜 |
环跳 | 搜经络及四肢之风 | 膝关 | 治腿膝诸风 |
三阴交 | 治中风,主周身四肢风 | 委中 | 腰腿风 |
太冲 | 冶惊痫筋痹风邪 | 然谷 | 治婴儿撮口脐风 |
8.湿类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委中 | 利湿 | 下廉 | 祛湿 |
然谷 | 利湿 | 绝骨 | 祛湿 |
阳陵泉 | 利湿 | 阴市 | 祛湿 |
内关 | 利湿 | 曲池 | 行湿 |
伏兔 | 利湿 | 昆仑 | 行湿 |
太溪 | 利湿 | 三阴交 | 行湿化湿 |
风市 | 利湿 | 复溜 | 化湿 |
足三里 | 祛湿行湿 | 中脘 | 祛湿化湿 |
上廉 | 祛湿行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