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斋绝招治“发背”
在明朝时期,太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医疗机构,归属于礼部管辖。它的职责并不仅限于为皇上和后宫的贵族们提供医疗服务,而是广泛服务于朝廷的各个阶层。当时的太医院中,有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名叫薛己,别号立斋。
某日,薛立斋被紧急召唤至一名锦衣卫的府邸,为这位年约四十多岁的张姓锦衣卫诊治。张姓锦衣卫身患“发背”,这是一种在后背上生成的痈疽,古代医学认为它极为致命,许多患者都因此病而丧命。薛立斋轻轻搭脉,心中不禁一紧,因为他感受到张姓锦衣卫的心脉洪数,显示出病情严重,病情来势汹汹。
薛立斋深知,诊治此类疾病需要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回想起《黄帝内经》中的智慧:“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句话告诉他,疮痈等皮肤病往往与心经的状况息息相关。因为心主血脉,心气的不足会导致血液循行不畅,血流的缓慢进一步可能引发血液停滞,从而催生此类疮痈。
基于这样的理解,薛立斋决定采用一个独特的治疗方法——灸骑竹马穴。这是一种古老的针灸技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和心经,促进血脉的畅通,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薛立斋的手法熟练而精准,他深知每一个步骤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他小心翼翼地施灸,期待能为张姓锦衣卫带来一线生机。

他先是让患者在桌边坐下,用胳膊肘顶着桌面,然后巧妙地用一根绳子,从胳膊肘的横纹开始,一路量到中指尖的指甲处,并在绳子上做了一个记号。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蕴含了薛立斋深厚的医学造诣。
接下来,他让患者脱下衣服,找来两人横抬一根竹竿,让患者骑在上面。这看似奇特的治疗方式,让锦衣卫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为了治病,他也只好照办。当两人将患者稳稳地抬起,两脚离地时,薛立斋开始了他的治疗。
他取来之前做了记号的绳子,从竹竿与患者尾骶骨的交界处开始,沿着脊背向上量出了长度,并在脊背上做了记号。然后,他再向左右两侧旁开一寸,终于确定了穴位的位置。
随后,薛立斋在这两个穴位上灸了六七壮艾炷,同时,他还在后背的疮痈上放上了一个三枚铜钱厚的紫皮蒜片,并施以艾灸。这个过程虽然看似复杂,但薛立斋的手法却熟练而稳健,每一个步骤都恰到好处。
最终,在薛立斋的精湛医术下,那个原本可以夺人命的疮痈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位锦衣卫对薛立斋的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薛立斋为何会选择这两个穴位进行治疗呢?原来,这两个穴位正好是心脉所过之处。薛立斋深知,心脉是人体的重要脉络之一,关乎生命的安危。因此,他在这两个穴位上施灸,正是为了调和心脉之气,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薛立斋的医术不仅在当时名扬四海,更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传承。他在书中写道:“不问痈生何处,并用此法灸之,无不愈者。”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医术的自信,更是对后来医者的启示。他的医术和医德,成为了后世医者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