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治疗胁痛心得体会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的两侧胁部,被视为肝胆经脉的所在地。这些经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当外感邪气侵入人体,引发胁痛时,多数情况下,这种疼痛与少阳胆经有关。这样的胁痛,往往伴随着口苦、呕逆、往来寒热等表证,这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示,告诉我们肝胆系统可能出现了问题。

然而,胁痛也有可能是因为内伤所致,这种情况下,疼痛多与肝经有关。在中医看来,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具有生发之性。当肝的功能出现异常,比如肝亢气逆或肝郁气滞时,就会导致胁痛的出现。这些病理状态,反映了身体内部环境的失衡,需要我们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疗。

现代医学所诊断的肝区疼痛,虽然其指向的是解剖学上的肝脏,但这一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同样可以纳入肝经、肝气的范畴。中医认为,肝的功能不仅主藏血,还以疏泄生发之气为正常生理的表现之一。因此,从生理角度来看,藏血正常有助于气的疏泄,而疏泄正常也能使血液更好地藏于肝内。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对人体内部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肝气亢逆或肝气郁滞,常常是导致胁痛的主要原因。当血液不足以滋养肝脏时,肝气便容易亢逆,形成疼痛;而肝气郁滞,则使得血液无法顺畅回归肝脏,同样会引起两胁的疼痛。这种疼痛,作为胁痛中常见的证候之一,常常让患者倍感痛苦。

为了有效缓解这种疼痛,双解散成为了一种颇受推崇的药方。此方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川芎、枳实、生甘草、片姜黄、桂心、川郁金、五灵脂、炒赤芍、金铃子和玄胡索,这些药材经过精心的配比,共同发挥着活血养肝、舒肝藏血的功效。

当血液得以顺畅流动,肝脏得到充足的养分滋养,肝气自然得以疏泄,疼痛的根源便得到了根本性的治疗。这就是双解散所谓的“双解”之意,它不仅有益于肝气肝血的平衡,更不论左胁还是右胁,都能发挥出卓越的疗效。

通过这样的配方,双解散在中医药领域中独树一帜,为众多胁痛患者带来了福音。它用其独特的药效,诠释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和研究的思路。

双解散方如下:川芎钱半,枳实三钱,生甘草二钱 片姜黄三钱,桂心一钱,川郁金四钱 五灵脂三钱,炒赤芍六钱,金铃子三钱 玄胡索三钱 水煎服,日二次。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