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阳法治疗胃下垂的经验

在中医的宝库中,兴阳法治疗胃下垂的经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病机多源于中气不足,这种虚弱的体质使得患者易受疾病侵扰。有一位名叫杨某的患者,男性,年约五旬。他因咳喘、腹部下坠疼痛、纳呆、下肢浮肿等症状,被某医院诊断为“肺气肿”和“胃下垂”。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病情并未得到缓解,反而使他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情绪陷入低谷。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邀请我进行会诊。我仔细观察了杨某的病情,发现他形体瘦弱,腹部胀大,下肢浮肿明显。他自述不能进食,食后胃脘部重坠疼痛。我通过触诊发现其腰部肿胀,这是“肾着汤”(甘姜苓术汤)的主症。于是,我开出两剂“甘姜苓术汤”进行治疗。

服用后,杨某的喘息症状有所减轻,但其他症状并未明显改善。于是,我又改用“真武汤”进行治疗。三诊时,杨某的腹胀有所减轻,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甚至能够吃下半个二两的馒头了。为了巩固疗效,我又开出“真武汤”和“八味地黄汤”两方各五剂,令其交替服用。

经过这次治疗,杨某的下肢浮肿完全消失,饮食恢复正常,随后顺利出院。在后续的调理过程中,杨某通过自学气功养息,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如今,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的身体依然健朗,精神矍铄,这无疑是兴阳法治疗胃下垂的又一成功案例。

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对于胃下垂的患者,我尝试着采用了“黄芪建中汤”和“白术附子汤”交替服用的方法,每天一剂,结果效果出奇地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建中”还是“补中”,如果没有肾阳的支持,这种“中”是难以稳固建立的。我记得清代的一位名医曾经这样说过:“肾阳虚者,服补中益气汤易拔其本也。”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曾遇到过一位患者,因为服用了补中益气汤后出现了严重的短气症状,经过诊断,我发现他是肾阳虚。于是,我用“旋覆代赭汤”成功地抢救了他。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明白,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单纯地服用补中益气汤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那么,如何预防这种问题呢?我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会采用补中益气汤加二钱附子的方法,以消除这种弊端。特别是对于那些尺脉沉细严重的患者,我更是会避免使用补中益气汤。如果中气虚弱需要用到补中益气汤时,我会加入二钱附子来平衡药性。

补中益气汤并不是直接提供气的“气管子”,它更像是一位调度员,调动你机体自身的阳气和肾气来补中气。这就像补血一样,西医可能会使用维生素B2、叶酸等药物,而中医的补血方剂中并没有猪血、羊血等血制品。因为动物的血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服用后并不能直接起到“以血补血”的作用。同样地,服用补中益气汤后也不可能马上使中气充足,它主要是通过激活或调动机体的肾气来补中气,这才是真正的“补中益气”之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