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淋证

淋证,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病症,其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引痛。根据其发病原因及症状表现的不同,临床上将淋证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等五类,合称为五淋。这些病症与急、慢性尿路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以及乳糜尿等疾病有相似的证候,因此在治疗时可参考本节内容。

淋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以热结膀胱为主。外感湿热,或脾湿郁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导致小便频数热痛,这就是热淋的形成原因。湿热蕴结,尿液受其煎熬,浊质凝结为砂石,堵塞尿路,引发刺痛难忍的症状,此为石淋。湿热伤及血分,或棱石刺激,或久病阴虚火旺,损伤络脉,导致尿中带血,这是血淋的产生机制。而老年肾气衰惫,气化不及洲都,排尿涩滞,余沥不尽,小腹坠胀,则是气淋的典型表现。久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肾虚则固摄无权,以致清浊不分,尿如米泔脂膏,这便是膏淋的成因。

淋证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热淋,宜清热利湿,通淋止痛;石淋则需化石通淋,清热利湿;血淋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气淋则宜利气疏导,通淋利尿;膏淋则需分清泄浊,固肾涩精。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调理患者的饮食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辨证论治〕 淋证,这一病症主要表现为小便的异常。患者会频繁地小便,但每次尿量却并不多,短促而涩痛,仿佛尿意未尽,小腹则因此感到拘急和疼痛。对于不同类型的淋证,其症状也各有特点。

热淋患者,小便不仅频急,而且排尿时感觉不畅,尿液量少,色泽黄而浑浊。尿路灼热刺痛,小腹也有坠胀之感。患者可能还会伴有恶寒发热、口苦、便秘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这都显示着体内的热邪炽盛。

石淋则表现为小腹及阴茎部位有胀急刺痛感,排尿时因砂石阻塞而中断,变换体位后,砂石移动,尿液才能畅通。尿色多数情况下无变化,但如果结石损伤了络脉,则尿液可能呈现黄色或带有血液。苔白或黄腻,脉弦数,这些都是结石阻塞尿路,气血不畅的表现。当结石位于尿路中上段时,腰部可能会发生剧烈疼痛,甚至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

血淋患者的小便频急,热涩刺痛,尿液中带有血丝或血块,小腹微微胀痛。苔黄腻或舌红少苔,脉细数,这反映了湿热蕴结下焦,热伤血络的病理状态。

气淋则表现为少腹及会阴部痛胀不适,排尿时感到乏力,小便断断续续,甚至点滴而下。尽管尿意频繁,但排尿却并不顺畅。患者常感到少气、腰酸、神疲,舌质淡,脉细弱,这些都是气虚不摄,膀胱气化无力的表现。

膏淋患者的尿液则混浊如米泔水,上面浮有油花,沉淀物中有絮状物或凝块,有时还可能混有血液、血丝或血块。排尿不畅,患者还常感到口干。苔白微腻,脉象濡数,这反映了脾肾亏虚,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
淋证体针治疗,是一种针对膀胱病变的中医针灸疗法。其核心治则在于疏利膀胱气机,清热利尿定痛,旨在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气机平衡,达到治疗淋证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选取三阴经穴与俞募作为主穴,包括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和太溪。这些穴位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中医对淋证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膀胱俞和中极能疏利膀胱气机,阴陵泉能利小便,行间能泻本经气火而定痛,太溪则能益肾水而清其源。

同时,根据淋证的不同类型,还可以配合相应的配穴。如热淋可配合谷、外关以清湿热;石淋可配委阳、然谷以助排石利尿;血淋可配血海、三阴交以补阴理血;气淋可灸气海、水道以补气增强排尿能力;膏淋可灸气海俞、百会以温补脾肾,清浊可分。

在治疗手法上,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泻法,根据病情的不同,灵活运用。如石淋在绞痛发作时,用泻法,留针30~60分钟,以加强针感;不发作时,则先补后泻,留针20分钟。气淋、膏淋则可酌用灸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此外,淋证耳针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取穴时,主要选取膀胱、肾、下脚端、枕、下屏尖等穴位,强刺激,每次取2~4穴,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这种疗法能够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全身的气机,从而达到治疗淋证的目的。

综上所述,淋证体针治疗是一种全面而细致的中医疗法,通过对穴位的精确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淋证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应用例案〕 

李×,女性,年仅31岁,近日却饱受病痛折磨。她自诉,尿频、尿痛、腰痛的症状已经持续了整整六天。回想起六天前的一次外出,劳累加之受凉,这些症状便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如今,她每隔半小时就需要解小便一次,每次排尿时都感到尿道如同被火炙烤般的疼痛,腹部也传来阵阵凉意,手足更是冰冷得如同冬日里的冰雕。

曾在某医院接受过治疗,但服药两剂后并未见任何好转,于是她带着满心的希望来到了我科。经过仔细检查,我发现她面色㿠白,四肢清冷,脉象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进一步的尿常规检查显示,蛋白阴性,红细胞5~8,白细胞20。

针对李×的病情,我决定采用益肾温阳的治疗方法。我精心选取了肾俞、中极、三阴交这三个穴位,运用温补手法进行针灸治疗。随后,又在针上加灸,每穴灸三壮,每天进行一次。经过第一次治疗后,李×解小便的间隔时间明显延长。经过连续10次的治疗,她的病痛终于得到了彻底的缓解,恢复了往日的健康与活力。

这次治疗的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也让我们对益肾温阳的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中医针灸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文献摘录〕 五淋之症,使得小便涩痛难出,此症状可灸悬泉十四壮,该穴位位于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脉之上,亦名中封,源自《千金要方》之智慧。当淋沥之症困扰患者时,针灸之法可选取照海、曲泉、小肠俞等穴位,此为《针灸集成》所传。

在针刺取穴时,需巧妙配合俞募穴,或远取足太阳、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及足太阳、少阴等经穴位。此法旨在通调水道,疏利膀胱气机,从而达到利尿、定痛的目的,促使结石顺利排出。当病程绵长,出现脾肾虚弱之症时,针灸取穴更需周全,以兼顾排石之需。

在排石、溶石的过程中,针灸与中药的联合应用,已被实践所证实,其效果卓著。同时,单纯针刺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排石。然而,如何提高排石率仍是医者关注的焦点。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加强针感,使气至病所,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

针刺治疗泌尿系结石,最佳的治疗时机是结石的活动期。当绞痛发作时,针刺不仅能迅速缓解疼痛,还能因势利导,助力结石的排出。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活动,进行跳跃动作,叩击肾区等,都有助于结石的移动,进而促进结石的排出体外,此为《针灸医学验集》所总结的宝贵经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