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针法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巨大,本文将治疗带状疱疹的思路和方法作用介绍。
1.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表现为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红斑、水疱,以及显著的神经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好发于冬春季节,老年人常见,易遗留顽固的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学“蛇串疮”范畴,除此之外尚有“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和“蜘蛛疮”等病名,民间俗称“缠腰龙”、“串腰龙”。本病古代医籍中记载颇多,如《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血气而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等。
本病多由于肝经火毒蕴积而成,急性期以肝经湿热火毒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肝郁血瘀为主。
2.治疗带状疱疹的思路和方法
2.1分期辨证论治
论治带状疱疹首先重视分期,带状疱疹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后遗神经痛)期。
急性期多为皮疹出现后两周以内,临床表现为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等。辨证多肝胆湿热证,治以清火燥湿,解毒止痛为法。
恢复期多为皮疹出现后两周至三个月,此时皮疹逐渐结痂、消退、遗留色素沉着,疼痛逐渐减轻,舌红,苔黄,脉弦数。后遗症期多为皮疹出现三个月以后,临床表现为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倦怠乏力,大便秘结。舌质暗,苔白,脉弦细等。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辨证多以气滞血瘀证为主,治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
2.2不同针法的适用范围
治疗带状疱疹大多多种针具、针法并用,包括放血疗法、毫针疗法、火针疗法、水针疗法等,而具体选择何种针具、针法方法,取决于病人的临床症状、病程分期、辨证分型等。
2.2.1毫针刺法
毫针在古代称之为“微针”、“小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所以在贺氏三通法中,毫针刺法属于微通法。毫针浅刺的刺激较小,更能缓解受刺者的焦虑情绪[1]。同时,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也能增加体内阿片肽、血清素等镇痛物质的含量,抑制氢离子、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以调节此类与疼痛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2]。将毫针疗法作为治疗带状疱疹的基础疗法,适用于带状疱疹的各期及各型,并结合分期、分型、症状、舌脉等辨证结合其他针法和药物。
2.2.2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或者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从而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即《灵枢》中所说的“锋针”,属于贺氏三通法中强通的范畴。放血疗法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一般是皮疹出现后两周以内,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迅速缓解急性期的疼痛,并能减轻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概率。对于恢复期和后遗神经痛期,也可以应用放血疗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使得瘀血去,新血生而止痛。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放血治疗可有效地缓解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及预防后遗神经痛,并且安全性高[3]。
关于放血疗法的部位,遵从北京中医医院“金针王乐亭”老中医的经验,选用“龙头、龙尾”部位。所谓“龙头、龙尾”指:疱疹首先出现处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称为“龙头”。其放血部位应在“龙头”之前,“龙尾”之后[4]。
2.2.3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用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位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中称为“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刺”即火针疗法,“燔针”即火针。火针不仅可以温通经络,还可以热引热,使火热毒邪得以外泄。使用时,将针尖烧红迅速刺入选定部位并迅速拔出。借助火力以开腠理之门,使火毒可外透,同时也可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5]。适用于带状疱疹皮疹消退而疼痛仍明显的情况,一般是皮疹出现后一个月左右,尤其适用于后遗神经痛。有文献表明(岭南)火针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促进T辅助细胞1/T辅助细胞2(T helper type 1/T helper type 2,Th1/Th2)向 Th1 漂移,达到止痛、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的效果[6]。
2.2.4水针疗法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指导,将中西医等药物注入到腧穴或特定部位,将经络、腧穴及药物有机结合在一起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7]。水针疗效的发挥,是通过针刺经穴局部的刺激、局部给药后药效的作用及穴药交互作用而起作用[7]。水针疗法是现代医学与针灸的结合,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水针疗法适用于带状疱疹恢复期及后遗神经痛期。穴位注射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有明显疗效,可以使治疗后血清中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主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8]。注射部位一般以局部为主,也有一些医家选择夹脊穴[9、10]、三阴交和足三里[11]等。药物以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为主,也有医家多选用丹参注射液[11]等中药注射液。临床上一般选皮损局部痛点及腧穴,药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注射液,每次1ml,每周2-3次。
2.3多种治疗方法分期并用
治疗带状疱疹重视在分期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多种针法(毫针疗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水针疗法等)以及药物(中药、西药)、理疗等。具体来讲:
急性期辨证以肝胆湿热证为主,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的方法。西药主要是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为主;中药以口服汤药为主,强调一定要选择饮片,尽量不用中药颗粒剂或中成药。具体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法,方选龙胆泻肝汤、银翘散合方加减,药用龙胆草、黄芩、金银花、连翘、生栀子、生地、车前子、泽泻、当归等。此时用药要注意两点:一是用药不要过于寒凉,否则造成“湿遏冰伏”,以致疼痛迁延不愈,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二是适度加用活血通络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等,有利于疼痛的缓解。
此阶段针灸治疗以放血疗法和毫针疗法为主。放血疗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对缓解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多选择“龙头、龙尾”放血,一般使用采血针,既锋利又可避免交叉感染。放血后配合拔罐,可以增强疗效。关于放血量的问题,可以适度多放,可以立即缓解局部神经的水肿炎症,使疼痛减轻。毫针疗法贯穿于治疗始终,以局部取穴、远端取穴相结合。局部取穴主要是在皮损周围围刺;远端取穴以特定穴为主,如绝骨、丘墟、侠溪等。
恢复期与后遗神经痛期以气滞血瘀证为主,治以行气活血化瘀。这两个阶段都可采用毫针疗法,选择局部围刺、夹脊穴、绝骨、丘墟、侠溪、神门、三阴交、神庭、足三里、合谷、曲池、血海等。后遗神经痛期还可采用火针疗法、水针疗法等。火针疗法以针刺痛点为主,其他取穴基本同毫针疗法。水针疗法主要选择皮损局部或疼痛部位周围。注射药物选择西医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甲钴胺等注射液。
3.病例分析
3.1病案举例1
孟某某,男,46岁。因“右侧腰背部红斑水疱伴疼痛20天”,于2018年11月23日就诊。患者20天前因工作劳累、饮酒等,右侧腰背部起红斑、水疱,局部跳痛,影响睡眠,至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予口服清热利湿中药、伐昔洛韦片、甲钴胺片等治疗,皮疹有好转,但疼痛仍明显。目前皮疹部分结痂,仍有明显跳痛,影响工作、睡眠。查体:右侧腰背部带状淡红斑,结痂。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肝经郁热证。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具体药物:龙胆草6g、黄芩10g、生地15g、当归10g、金银花15g、连翘15g、瓜蒌15g、车前子15g、川楝子6g、延胡索15g、赤芍15g、炙甘草10g,7剂水煎口服,每天两次。同时予放血、毫针疗法治疗。放血部位为“龙尾”之后、“龙头”之前,以及皮损局部最为疼痛部位,并辅以拔罐。毫针疗法以皮损局部围刺,以及针刺双侧绝骨、丘墟、侠溪等穴,泻法为主,留针20分钟。每周治疗3次。
2018年11月27日二诊,皮疹大部分结痂,疼痛明显减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同前,继续中药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治疗,以及放血、拔罐、毫针等治疗。
2018年12月3日三诊,皮疹大部分消退,痂皮脱落,疼痛基本消失。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有效,继续放血、拔罐、毫针等治疗,并嘱患者注意休息,继观病情变化。
3.2典型病例2
马某,男,55岁,因“右侧腰背部起红斑、水疱伴疼痛40天”,于2018年6月19日就诊。患者40天前劳累后右侧腰背部疼痛,起红斑水疱,外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抗病毒等治疗,皮疹、疼痛缓解不明显,并且出现便秘,大便10余日不能自行排出。患者发病后10余日至我院住院治疗,予口服清热利湿中药、营养神经等治疗。期间患者大便仍艰涩,曾予大黄、芒硝等灌肠,缓解不明显。就诊时患者已无新发皮疹,疼痛仍明显,大便干、费力,食纳差,夜寐不佳,虚弱乏力,汗多畏风。查体:右侧腰背部带状淡红斑及色沉。舌暗红,边右齿痕,苔黄腻,脉弦紧。辨证:气滞血瘀、阳气不足,予局部火针、毫针治疗。火针以局部痛点为主;毫针以皮损局部围刺为主,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如此火针及针灸治疗两个月,患者皮疹消退,疼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乏力汗出缓解。嘱其临床继续治疗。
按:例1患者病程较短,属肝经郁热,余邪未净,经络瘀血逐渐凝集,故皮疹逐渐消退但疼痛不见减轻。予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利肝经余邪,辅以川楝子、元胡、赤芍行气活血止痛。此时邪实为主,采用强通法,在“龙头”、“龙尾”放血,结合拔血罐增加出血,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并以毫针泻法以清解余邪,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由于早期及时采用放血、中药等治疗,使得疼痛迅速减轻,未遗留明显后遗神经痛。例2患者病史已月余,属带状疱疹恢复期。患者平素体质不甚健壮,病程中又经口服清热利湿解毒的中药及灌肠等治疗伤及正气,以致大便仍艰涩,并且纳眠差、多汗畏风明显,此乃阳气不足之象。此时不可再用清热解毒之法;单纯活血化瘀也不能扶助正气以祛邪外出;放血疗法太伤正气亦不适宜。此时当用火针疗法温养气血兼以温通经络;毫针疗法也应以平补平泻为原则。像此种体质较虚弱的带状疱疹患者临床并不少见,皮疹、疼痛恢复一般较慢,当以攻补兼施方是正确之法,缓缓图之。
4.小结
综上所述,治疗带状疱疹有如下特点:第一,重视中药与针灸的协同使用,特别是急性期,积极采用口服汤药的方法,不使用颗粒剂和中成药。第二,不同针法有各自的适应时期,其中急性期以放血疗法为主;恢复期以毫针刺法为主;后遗痛以火针疗法、水针疗法为主,其中毫针疗法是基础,贯穿整个治疗阶段。第三,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症期使用水针疗法,采用西药(甲钴胺注射液)等穴位注射,这样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将西医药物和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有机地结合,是真正意义的“中西医结合”。